便利贴与引导—向改变引导世界的发明家致敬

便利贴与引导向改变引导世界的发明家致敬

作者: Laura Hsu CPF|M 

 

纽约时报特别写了一篇關於他的报导。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business/spencer-silver-dead.html

当我看到这篇报导,立即想到引导界应该带头向他致意。谁能想象去引导一场会议或工作坊完全都不带便利贴呢?

 

毅力先生的故事

斯尔伯博士是一位美国的化学家,在3M公司研发中心担任资深化学家,专长在研发粘着剂。当时研究的是飞行器的强力粘着剂。然而,他在那个目标失败了,最后成果物是一个不太粘的粘着剂。斯尔伯博士觉得自己的成果是如此独特,他开始在3M公司内部到处办说明会,希望产品开发的同事们听完产品特性介绍之后能够擦出一些创意产品的火花,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当众人都看不出这有何用途的时候,另一位3M科学家亚瑟‧富莱(Arthur Fry)在教堂唱诗歌的时候夹了小抄在书上,方便看歌词,但那张纸老是掉。猛然想起还有这个不太粘的粘着剂,涂了一些在纸上,果然,固定住了,同时撕起来时也不伤害纸张本身,这个经验后来也成就了便利贴这个产品。斯尔伯博士也被冠上了 “毅力先生”(Mr. Persistent)的封号。

 

图一: Dr. Silver照片转自3M官网

十年后(1980年),3M公司开始大量制造便利贴,到今天便利贴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具之一。

 

参与的形式

便利贴带来的是参与形式的一种重要的选择。所谓参与的形式,就是引导的过程当中,如何在关键的问题提出之后,有多元的方法和形式促进参与者的反思与交流。在极端一点的情况,如果没有任何参与的形式,人们就只能开放式讨论。而开放式的讨论时,往往会有议题展开后追踪议题的问题。大家可能谈的和想的不那么容易追踪,同时若遵守一次一个人发言,还没轮到你说的时候可能即便有想法也不能说出来,而轮到你说的时候说不定想法已经忘记了。如果比较害羞不愿意发言的人,也许从头到尾都没有发言过。

  

其他衍生出来的基本参与形式

如果要克服以上的问题,引导的前辈们就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方式,比如: 轮流发言,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听见。又比如先分小组讨论再回到大组讨论,这样比较害羞或不安全的话题也能在小组被听见。但这些参与的形式,在流程中还是存在着个体/整体意见遗漏的可能。

 

遥望便利贴出现之前的年代,引导者都是怎么工作的呢?

某次我曾经与我的老师与同事Larry (Lawrence Philbrook CPF|E)聊天,讲到年轻时他到印度去做社区的引导,当时家家户户都是砖块屋。做引导的必备工具是一桶黑色的油漆。而这个油漆的用途,就是在聚会地点找一面相对平整的墙,先把它漆成黑色,等到漆干了,配上粉笔作为黑板使用。在非洲的时候,则是得到肥皂商的捐助,把回收大纸箱的背面,用树枝穿好固定在墙上使用。  

图二: 印度社区引导群体讨论Gram Sabha现场,1970年代。由Lawrence Philbrook CPF|E老师提供

 

 

图三: 肯亚西边省分社区引导行动计划现场,由Lawrence Philbrook CPF|E老师提供 

当时引导者就发现了视觉化的好处,将讨论的事情用粉笔视觉化写或画在大的墙面上,这也是视觉化纪录的前身。团队的声音能够被完整地纪录下来,也能比较好的追踪讨论时议题或想法的演化。

到了比较现代,每个会议室都会有大白板或是夹纸板(Flipchart),也是视觉化便利的助手。引导者再也不需要提着油漆上工了。

 

  • 在一张大的纸/墙面上作引导,它的挑战是什么?
    在大的墙面上做引导,不管是大白板或夹纸板,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也就是想法的列出与处理。试想我们在夹纸板上面列出目前项目团队遇到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大家轮流说出来并且列点。可能列在纸上会有七到十个想法。而这七到十个想法当中可能会有关连性的部分。那么如果我们要处理这个关联性,有几种作法:

    1. 关联性命题:
      • 看着这七到十个,感觉一下有哪些关联性。想到的讲出来。
      • 在另外一张纸上写下看到的关联性,然后再把原先那张纸的七到十个想法编号,连到这张纸过来。或者重新腾写一次
    2. 先关联后命题:
      • 在原先这张纸上看到有关联的先都标号。同一关联性的标A,另外一个关联性的标B,以此类推
      • 在另外一张纸上分别把A、B…等关联性是什么写出来

     

 

图四: 在一个墙面上做引导图示 (Laura手绘)

 

过程当中只要意见稍有不同,整个墙面就会开始被涂改,随着讨论经过可能会越来越不清晰。再加上后续的引导步骤可能针对这些关联性还有排序的步骤(比如说重要性或者优先顺序的排序),或者衍生解决方案的讨论,则在这些板子上可能要增加更多的标号或者涂改移动。

 

便利贴的发明解放了想法与想法之间的羁绊

在头脑风暴的原则当中,我们希望想法尽可能多的产生,并且速度快,避免太多的评判。如果在一群人当中一起在一个墙面轮流说出想法并纪录,很有可能因为别人的想法而局限了自己能够提出来的想法。自我的评价与审查(Self-censorship),让想法会说不出口。在团队一一轮流说的时候,因为要等待板书员一一书写,所以想法出现的速度也相对比较慢。

便利贴的发明使我们可以解放想法与想法之间的羁绊。有了便利贴,引导时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清楚的焦点主题,让团队一段时间分别快速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想法,邀请大家一个想法写在一张便利贴,尽可能把所有想法都写下来。我曾经实验过,在一小群人讨论8-10分钟,同样的时间如果在Flipchart上面写7-10个想法,让大家分别在便利贴上面写就能有20-30个。

上述例子当中的引导,有了便利贴之后也会方便许多,步骤变为:

  1. 请大家在便利贴上写下项目团队面对的瓶颈与挑战,每一张便利贴写一个
  2. 将所有便利贴念出来,并将这些挑战属于同一个瓶颈的贴在一起
  3. 把所有类别的瓶颈一一探讨写出来,分别写在不同颜色或大小的便利贴上面
  4. 从这些需要突破的瓶颈选出“哪三个若我们未来三个月集中火力突破就会有最好的成果?”
  5. 后续可以接着行动的讨论

图五: 运用便利贴的引导图示 (Laura手绘)

团队的想法之间羁绊解出,就更能在团队对话当中促进意义的流动。比如以上的讨论最需要促进的意义成型(Meaning making)就是瓶颈在哪里,以及解决的优先顺序。由于挑战已经被写在便利贴上面了,连结与流动的方便性,让共同的看见变得更容易。

这个羁绊的解放,不仅是团体之间的也可能是自己一个人的。当自己一个人发想的时候,一个想法写在一张便利贴。写下来后就放在一边悬挂(suspend)起来,然后可以有一个很不一样的想法,也另外写在一张便利贴。

 

不同的形状与尺寸也让引导变得更多可能

便利贴出现不同形状之后,引导的参与形式也变得有更多可能。比如说有心型的便利贴,我在引导与情绪或感受相关的题目时,就让答案写在这样形状的便利贴,尔后展示在墙上时整体团队的情绪与感受更有视觉化的被接收到。

便利贴生产出不同的尺寸之后,引导各种规模的团队能够产生足够的视觉化效果。比如说市面上最大的便利贴(381mmX381mm)好像目前国内没有卖,可以在10-20人的团队使用,搭配麦克笔书写粗体字、字数不要太多的话,视觉效果都是很好的。如果一般大的长方形便利贴(127mmX75mm)则可以用在5-7人的团体。很多时候,我自己一个人需要对某个议题头脑风暴,我就直接用最小的长方便利贴(50mmX38mm)。

 图六: 各种尺寸的便利贴

总之便利贴使用的场景真是说不完啊! 应用的方式只要加上你的创意就有无穷的可能。

 

向毅力先生致敬

当初斯尔伯博士应该没有想到自己的发明最终造就了这些可能。也就是当初他没有放弃一个原来看似失败的作品,反而让这个成果在另外一个场景得到了无穷的可能性。而他的伙伴也有伯乐之眼,正面肯定这样的作品并且找到应用场景。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如果有些不那么成功的经验,说不定在另外一个场景可以潜力无穷呢! “当生活给你柠檬,我们就榨出柠檬汁”一样的道理。

最后我们号召了Open Quest引导力绿洲同学会的同学们,共同分享便利贴的使用场景、照片,以及一句感恩的话,对着Silver博士说我们的感谢,希望他在天之灵也能感受到引导界因他的发明而产生了这么多对世界的不同,并且能接收到对他满满的感恩。

Esther-全新蓉:除了文字,post- it对图像爱好者也是福音。

Joden-李强:感恩你的设计,让业务和IT融合在一起,打开自己,群策群力,共同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Mango-王兴明:感恩这个可以移动到任意地方的小纸片,让我们的想法不断地碰撞,组织 产生无穷无尽的形态和火花。

Nancy赵楠:感谢发明者老人家这些Post贴瞬间引爆全场的流淌。

Rain-张锐: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针对不同话题发言更自由,并能让与会所有人不仅听到还能看到,妙不可言。

于春青:Post it与文字、色彩、形状、图案的灵活组合,低成本、高效率,激发创意。

王子剑:感恩小小便利贴,让团队智慧被看见,被点燃,聚沙成塔。

加加:任何想实验,需要色彩、形状,表现想法的第一时刻的选择。

克克-王洪君:随心所欲,随时助力思维和智慧流淌。

陈灿:感恩老先生的发明,当Post it 在分享和共识里的应用已经如同空气一样理所当然时,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这些发明时的情况。

姚岱青:我们浸泡在便利贴的海洋里收获洞察。

曹昶:真正伟大的发明往往被我们习以为常,而正如它的中文名称一样:让我们的日常变得更为便利!要便利,就贴它!

梅子-杨红梅:让公司所有与会人员共同看到,激发每个人的参与状态,让场域更有创造力和感知力。

Image薛斌鹏:感恩于您的设计,让营销人员可以立体化呈现,创意性思考,系统性审视自己的年度规划,您的报事贴如催化剂,让惊喜总是在不期而遇中发生!

曹虹:2019年底我们用视觉流程+您发明的即时贴串联起来一个航空公司应急镜像演练的全流程,在AAR复盘时我们张贴、移动、添加、补充…让会议自然流动, 让参与者看到了全系统。感谢您让我们的引导可以如此灵动和有魅力。

Tracy-布娃:从30年前第一份工作开始使用Post-it到今天,在走入新角色的第一场工作坊中,如此自然地依然在用到它,Post-it似乎已化身为空气一般:无需刻意、却无处不在。

最后,我们也得到允许分享绿洲同学会当中的歌王张树金CPF为斯尔伯博士自弹自唱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让我也感动到非提笔早日把这篇文章写好。

与各位分享。(请见链结页面结尾)

http://mp.weixin.qq.com/s/nHJ0b1lTHy4khKnzZIUpaw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