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引导成长之路——机缘巧合下把爱好干成了职业!

曹昶 2019-04-15

(根据作者访谈记录整理,经本人同意)

作者介紹

曹昶:江湖人称“曹叔”,OQ引导课程学员(OQ,Open Quest开放智慧),2018年6月通过国际引导者协会(IAF)的专业引导师认证CPF。具有二十余年企业管理岗位任职经历,曾先后在化工、市场、房产、建筑、通信等不同行业的多家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从事管理工作,历任技术研发、生产部经理、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经理、副董事长助理、人力资源总监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研发及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经验。2015年4月起正式成为一名自由的团队引导师、行动学习教练和管理顾问,专注于团队引导和行动学习领域,曾先后为许多家组织和企业主持过团队引导工作坊、行动学习项目,也为多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本文经作者同意分享其引导学习和实践心得。

 

我与引导的结缘

我父亲是浙江大学的教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们姐弟三人,那个年代都是想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所以我们姐弟三人大学专业都是学的工科,当时根本就没有想过去学别的东西。所以,我大学本科选择了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到化工企业,先做技术研发,几年后就做到生产部经理,成为企业中最年轻的部门经理,是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管理的一把手,下面管的最多的员工、最多的部门。当时进了企业管理层之后,觉得自己在管理方面应该有所提升,于是就去报考了浙江大学的MBA。

后来因为化工企业有污染,都要往城区以外搬迁,越搬越远,我也不想去。另外也觉得对化工行业不是特别喜欢,而且化工这个领域还是很大的,自己想做点什么好像不太能做到。于是就想转行,刚好也读了管理专业,就想往其他行业转。像我这种做化工工艺和技术研发出身的,想进入别的行业担任管理职务的话,最容易切入的领域就是行政办公室这一块。而当时我有浙江大学MBA的背景,就很自然地去做了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刚开始的时候行政和人力资源是合在一起的,我就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于是发现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喜欢,觉得蛮符合自己的兴趣、气质和个性的!而且我MBA论文也是写薪酬体系设计的,我当时选的导师也是人力资源这个领域的。

后来随着大陆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和行政这两块慢慢都分开了,分开以后我就专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后我就一直在多家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担任人力资源老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会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而且通常来说,HR做到高阶的话,都会把工作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与开发这个领域,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切入到这个领域。

在2010年的时候,当时自己在一家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担任人力资源总监,每年都要给集团及下属公司的中高管干部开展培训项目,经过前几年下来,传统的培训课程能上的几乎都上过了,已经没有了新意,我一直在苦苦寻找更好的培训方式和课程。那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像行动学习和引导这些概念,当时引导在国内还是叫“促动”。我觉得引导或者促动最初进入大陆的时候,主要是以行动学习的面貌让大家所了解的,包括现在国内很多行动学习的流派,我觉得其实做的就是引导,目前仍然有很多人把引导和行动学习混为一谈。

记得第一次接触时,我是参加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半天推介沙龙,当时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比传统培训课程老师单纯讲授要好,还有一些互动和后面行动落地的内容,于是马上就把它放入了第二年的集团中高管团队年度培训计划里,后来做了连续几次的工作坊。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引导技术,就被吸引住了,从此以后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于是自己开始有机会就去学习引导技术,参加各种引导技术培训课程。当时引导培训课程不像现在这么多,也不知道如何比较优劣,反正有就去学,慢慢就了解起来了。就这样陆陆续续学了国内外一些老师的引导课程,同时有机会也参与各类引导沙龙活动。

另外,广泛阅读只要市面上买得到的各种引导书籍。我的第一本中文引导书籍是2011年别人送我的大陆较早翻译版本《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第一本英文引导书籍是2013年拿到的SPOT英文原版书,当时中文翻译版还没出来,是后来作者之一的Janice让人寄送给我的。而我的第一套繁体中文版引导书籍,是2013年托人从台湾买的开放智慧翻译的那四本书:《学问》、《谁说我们不能一起做决定》、《团队成功的yes基因》和《开放空间科技》,其中有一本号称是引导的圣经——《谁说我们不能一起做决定》。买来以后,我就一股脑地都看完了,当时还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也就是那时候对开放智慧和Laura她们几位老师有了了解。后来大陆引导方面的书越来越多,只要市面上有中文版的书出来,无论是大陆简体版还是台湾繁体版,我都会买来看。

当时引导是学了一些,但是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实践机会,因为像这类民营企业的风格,并不是马上能接受这种形式。所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担任一些专业引导师的工作坊助教,并到当地一些HR社群或朋友推荐的企业里,帮忙做一些半天或者一天的引导工作坊,以此让引导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和互相促进。

但是因为平时工作很忙,作为集团高管基本上周末都要开会,如果要花上两三天的整块时间出去学习或实践引导,往往就不太可能。其实我曾想去参加OQ开放智慧2014年开放空间课程,但因为当时还在企业工作,一出去就得花三四天时间,实在走不开,所以就犹豫没去参加。

 

一次成功的引导后发现可以以此为职业

我是2015年4月1日正式辞职离开企业的,当时感觉自己在企业已经做到了天花板,也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觉得是不是可以出来自己做些什么!我在离开企业之前也或多或少地利用业余时间做过一些引导工作坊,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全身心地去做。但最早的时候,我倒没想过以引导为职业并成为一名专职的引导师,当时就是热爱,只是想过可能学了这个东西以后,在工作之余可以作为一个爱好,未来可能年纪大了,还能有点事情做,发挥一下余热,当时就是这样考虑的。

其实我刚从企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想好将来要做什么。当时我在人力资源这个圈子还是比较熟的,也小有名气,有培训机构和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我给他们做工作坊。甚至有家企业点名要我去做一个两天的工作坊,这是我第一次做两天版的。

那次项目是给一家制造型企业中高层团队做引导,是和绩效提升有关的,包括生产周期、交货期等。因为我自己在生产型企业干过,做过生产管理一把手。工作坊现场企业方也请了很多合作咨询机构的管理顾问,其中有些人加入到小组成员当中,有些人就在后面旁听。两天带下来,整个流程还是蛮顺畅的,最后大家评价都很高。一名年纪较大的外部咨询顾问跟我说:他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从来没看到过有这样的一种做法,非常好!我自己感觉也挺好,觉得这好像是一条可以以此为职业的路啊!

刚好就有这么一些机缘,自己在企业里面干感觉也没啥意思,而外面又有人来请,就这样慢慢地做起来了。所以一直到现在,我很享受这种状态,蛮自由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但能帮助客户企业发展,而且自己也能有学习与成长,自身还有经济回报,在外面一年的经历和收获,远远超过在企业好几年,这种状态和感觉真得非常好!

离开企业之后就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我开始针对性地去参加一些引导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只要市面上有中文的或有中文翻译的,只要看着还行的,我就会去报名学习。就这样开始慢慢地系统性学起来,通过不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增强补充,我的引导功力也越来越扎实了。

我觉得作为引导者,虽然需要保持中立不给参与者内容,但是由于前期访谈调研、工作坊方案设计、工作坊现场实施、对情境及参与者语言的理解等方面需要,对引导者自身各类知识储备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你需要了解的内容非常多,比如组织发展、变革管理、敏捷等以及一些管理模型、工具都要了解,还包括对一些行业知识的了解。我自己有机会就去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使自己的整个知识体系建构得更完整。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前面10年是化工行业,中间13年是人力资源管理,现在这几年是引导。 常说“十年磨一剑”,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可能也就是三四十年,也就是3、4个十年。从事了引导以后,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又能作为终生事业的职业归属。我发现冥冥之中很多东西就像命中注定的一样,任何走过来的人生之路,有时候你没到这个点上,你是没有这种感悟的。引导,我相信自己可以做上好多年,而且不止一个10年,我也希望自己像一些引导前辈那样,七八十岁依然能够精神矍铄地活跃在引导工作坊现场。

 

丰富的工作经历成为我的一个强项

纵观我的企业工作经历,就是一直在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从事管理工作,涉及化工、市场、房产、建筑、通信、能源、酒店、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自己也分别担任过技术研发及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职务。我最初在化工行业工作了十年,从技术研发开始,一直到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管理,后来开始转行做人力资源管理,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从业务出身的HR。

我从事过的行业和岗位是比较多的,就我的知识面以及对各行业和各工作岗位的理解,使我现在去各类企业做行动学习项目或者引导工作坊的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我有很强的甲方背景,现在很多引导的需求方,比方说化工企业,他一定要找个化工行业出来的引导师,房地产企业的一定要找个懂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师,所以这个可能成为我的一个强项所在。

 

成功的引导能够带来自我成就感

2016年我给一家公益组织做过一次1.5天的工作坊,参与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局长、校长和老师。工作坊结束后,参与者们评价整个过程非常酣畅淋漓,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有位校长握着我的手说:今天我又看到了一位功力非常深的引导师。我发现,和在商业环境中做引导不同,在公益环境中做,参与者的那种内驱力是不一样的,像这些校长、教育局长他们本身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大家非常投入,整个现场效果非常赞,可以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情不自禁地鼓掌,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通常做引导的人,当整个流程做完以后,大家很满意,成果又很赞的时候,那种自我成就感给人的感觉是很愉悦的。其实我们引导师比客户更想要把工作坊做好,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自身对工作坊的要求往往比客户sponsor的要求都要高。如果能够做得很好,客户很满意,那种感觉是非常让人开心的。

往往这种公益的引导是没有什么经济回报的,这时候你可能会没有任何挂碍和顾虑,反而可能会更全身心的投入,做出的效果会更赞,不像在商业环境中会受到企业老板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我有时候跟引导师同伴开玩笑说,这种没有任何金钱概念或者商业利益在里面的引导,有时候你可能会做得更赞,因为你能够全心投入,没有任何的牵绊在里面。

同样,2017年给一家企业做引导工作坊,结束后培训机构给我的反馈是参与者们好评如潮,听到这些我感到很开心,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了好的口碑,后续就自然有了更多的业内互相推荐,又有了许多次合作。

 

学习引导需要完整的正确画面

我之前学了很多引导的课程,但我参加OQ课程学习是比较晚的。我是2016年才第一次参加OQ课程的学习,先学了开放空间课程,然后过了几个月又参加了深度汇谈课程。我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上OQ引导力一二三阶呢?其实当时是有些纠结在里面。像ORID、团队共创等工具我很早之前都已经学过好多遍,还现场观摩过许多国内外专业引导师各种版本的做法,自己也实践运用了很多次,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完全掌握了,当时觉得没有必要再花钱来学一遍。

但是随着自己引导实践经验和功力的提升,总是隐隐感觉到在自己做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会有些问题,不是那么顺畅,还有提升的空间,还可以做得更好。你会发现,原来所学的东西里面其实是有一点问题在那里,教的不够完整。

因为对我们学引导的人来讲,很讲究首先需要看到这个工具或方法操作的完整的正确画面,如果一开始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或者错误的画面,其实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你以为这个就是这么做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看到一个完整的正确画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我比较欣赏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先给你做一个完整的demo,然后学员再去分组做,在做的过程当中可能有错,可能有改变有创新,然后互相有反馈,这样才能促进学习和提升。如果老师没有完整地给你做正确的demo,在你的脑海中一开始就没有看到这个工具完整的正确画面,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支离破碎的,虽然后面通过一些提问、反馈可以弥补一些,但提问和反馈也是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引导基础及悟性的,于是这个洞往往是没有补足的,可能有的地方就是一个很大的洞,你却没有意识到,以为无所谓,但在现场实战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学习引导的工具和方法,不能仅仅关注外在的形式,而更要关注背后的原理及其的源头,仅靠头脑风暴、小组互动等一些参与形式加上墙上贴满了花里胡哨的卡片并不代表就是真正的引导。

作为我非常敬仰的引导起源ICA(文化事业协会)的几个经典工具,我后来决定还是有必要来重温学习一下由ICA认证授权的CToPT老师来教授的OQ引导力一二三阶课程,把自己的引导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也为了今后我如果去参加ICA的引导认证做好准备。而且我相信我来重温学习的收获一定比初学者要大得多,因为我毕竟学了这么多年,也看很多人做过,自己也有很多实践感悟,知道其中的沟沟坎坎在哪里,知道哪些地方是重要的,因为有时候在引导过程当中引导师的一个提问、一句话、一个示范,对初学者来讲可能是漫不经心的,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己做过引导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衔接和关键点。

比方说,在一个大的流程当中,两个环节之间连接的时候,可能引导者要讲一段引导词,这个看起来很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其实都是精心准备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的话,你就会感觉后面没有别人做的那么赞。哪怕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个小小的提问或追问澄清,或者一个小小的示范demo,或者是一个检查点的设置,都很重要。其实大的流程大家都已经比较了解了,我在学习的时候更关注这些小的tips。

所以我就想去看看ICA认证授权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完全抱着空杯心态,重新再完整地学一遍。

我是2018年5月15-17日才来学OQ一阶的,记得当时课间休息时Shawn老师还私下很体贴地问我:这些内容是不是对你太简单了点?其实当时我CPF认证的第一阶段提交资料已经通过了,第二阶段现场评估要提交的那个方案也已经写好了但还没提交。17日上完一阶之后,晚上回到家里,18日早晨起来,把自己写的第二阶段要交上去的方案再看了一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就交上去了。然后6月15日现场CPF就通过了。

等到学完了OQ引导力三阶段后,我一直在反思, OQ三阶段的课程设计还是非常严谨的,完全是根据IAF的六项核心能力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所教授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架构,确实非常棒,非常值得来学。我觉得如果我之前早点来学一二三阶的话,可能对我的CPF认证准备会大有帮助,可能使我整个CPF认证过程特别是第二阶段现场评估的流程设计都会更顺畅一些,而不是当时完全靠自己在那里琢磨和摸索。

 

CPF认证的反思与收获

我为什么会去考CPF?

首先就是觉得作为以引导为职业,我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个认证资格。当然有没有这个认证并不是最重要的,引导还是要靠自身的功力和口碑。通过CPF认证只是自己引导之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而已,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我去考CPF最主要的一个想法,就是把认证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对自己引导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就像考试一样,我们从小到大参加了无数次考试,如果说不考试的话,我可能就有惰性,不会很认真地去看书,可能也会看但是不会看得那么细。但是如果要考试的话,我会把书里的内容都好好看一遍、习题都好好做一遍。

我是在2017年初的时候考虑要不要去考CPF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有拿得出手的七个案例了,有不同的主题,有商业的,也有公益的,有半天的,也有一天和两天的,用到了不同的引导工具和方法,可圈可点,自己还算满意。

到了2017年底正式决定考的,因为我不想到国外去考,刚好2018年上海有认证,就报名了。然后就开始准备第一阶段的资料,着手写案例。写案例的过程也是蛮纠结的,我发现表现自己引导核心能力有很多文字可以写,2500字远远不够写啊,要限定在2500字以内就只能忍痛割爱,手心手背都是肉,删哪一块都心疼,都舍不得删。于是我只能字斟句酌,哪怕一个标点符号我都要想一想,用很精炼的文字,一点一点地删,最后包括标点符号在内刚好2499个字,然后很早就提交了第一阶段资料。后来等了将近两个月,到4月中旬收到第二阶段的通知,才开始准备后续的访谈等内容。

整个认证过程还是蛮煎熬的,时间拖得比较长,总有一种一块石头没有落地的感觉。后来反思平时接洽引导需求的全过程,其实每次刚开始都是在这种不确定和混沌的情形之下去做案子的。包括一开始,我也不知道CPF认证该怎么做,案例该怎么写,证明材料该怎么弄,都不知道。包括后面的访谈,甚至和评审的沟通该怎么弄,都是两眼一摸黑。但是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很真实的过程,在这种混沌和不确定的情形之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慢慢清晰起来,等你完全地走过一遍以后,你就发现是怎么回事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

经历这个认证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对之前所学所做的内容有了更深更好的理解,进行更全面的回顾反思。包括之前听老师讲的也好,看书也好,都会提到,比方说一个引导的案子进来以后,包括前期访谈调研和sponsor交流等该如何进行,但自己做的时候往往没有很系统地反思过整个过程,更多的时候就是见招拆招,做到哪里算到哪里,没有完整地去思考过。但通过认证的过程,会让你回过头来再系统地反思一遍这个过程。

其实我在CPF认证之前,非常担心的就是第二阶段评估现场的挑战,因为听坊间传说好像很挑战的样子,我不知道这30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和准备,该如何应对这种未知的挑战。我就阅读一些描写引导者的状态、引导者底层信念、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书籍资料,包括单边控制模式、交互学习模式等,因为这些东西我觉得对于IAF的CPF六大核心能力来讲,就是最基础的,所有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当你真正做到你的践行理论和标榜理论相一致的时候,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会在现场呈现出这种引导者的状态,包括你的探询、提问、回应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就会出来,而不是那种靠死记硬背而刻意为之的很机械的东西。当然,应对的小技巧也要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参透和理解为什么。

这是对我最大的一个感悟。因为引导者是要在交互学习模式上产生的,包括在前期访谈调研、工作坊方案设计、现场工作坊实施等,都是要有这种底层信念和价值观在那里。因为现场出现什么问题,你是无法预知的。只有将这些信念和价值观真正内化于自己的内心之中,你才能够有信心去面对那些未知的挑战。

 

给引导学习者的建议

首先,我觉得学引导还是要去学正宗的,要看到完整的正确画面。有很多人杂七杂八地学了很多,始终没有掌握到引导的精髓,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从引导的源头学起。一些已经有多年引导经验的引导师,他们或多或少最终都会追本溯源去学ICA的正宗版本,或者到台湾去学,或者到OQ这边来学。因为他们在实际做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问题,做的越多就越发现问题,如果他们原来学的不是正宗的版本,或者说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简化版,碰到真实的挑战就不行了,hold不住了。所以说要学习引导的话,一定一开始就要学习正宗的版本,要追本溯源,要看到完整的正确画面。如果你第一次没有看到这个工具完整的正确画面的话,你以后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参透。

第二点,引导还是一门实作的艺术,我觉得还是要靠多实践。你做的越多,你的感悟和学习就会越多。哪怕是同样的一个主题、同样的一个工具,你用过很多次以后,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你才会真正理解和顿悟。就像在课堂上学习,你好像全部学会了,但是一做以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还是要靠实战,学正宗的,然后多做。

第三点,就是要自己多反思。引导很讲究一个反思的过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要经常去反思并改进。

第四点,我觉得引导者还应该要补充很多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像管理、组织变革、组织发展、敏捷等等,要把自己的整个知识体系真正建构起来,然后与引导结合起来,形成你自己的而不只是模仿别人的做法。

第五点,经常有些人在问,是不是做引导的人需要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比如说是不是一定要很活泼外向或者一定要讲话滔滔不绝的那种风格?就拿我自己来讲,其实我平时不太爱说话,是一个偏内向的人。我觉得引导者的特质,不是说外向或内向,而是说引导者本身应该比较谦逊亲和,又能够比较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和接纳,不是说一定是话很多或很主动很活泼的那种风格。引导者不是站在聚光灯下面的那个人。

最后,引导之路上学无止境,作为一名引导者一定要对引导始终心怀敬畏之心,那些内外保持一致并真正秉持引导者信念和价值观的人可能更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引导师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