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实作案例 ─ "参与式策略规划引导” 的反思(下)

作者│王征

 

❝ 引导力(facilitation)的发挥,能帮助组织发展与变革。

开放智慧引导力系列学习工作坊的设计,即是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出发,

探讨在组织中引导者的角色、在团队中如何进行引导,

以及成为引导者的个人修炼。

 

王征同学是开放智慧2014年度引导力三阶学习工作坊的学员,

其实作心得甚得导师嘉许。

下面我们节选了他在实作之后

如何从 IAF(国际引导者协会)六项核心能力逐项进行反思的。

同时,

由导师(许逸臻,Laura HsuCPF/CToPF,引导力系列学习工作坊授课导师。)对他的实作进行点评。

-编者 ❞

 

 D:带领团队得到适当并有用的成果。(1.以明确的方法及流程引领团队;2.引导团队对于自身任务的自觉;3.带领团队达成共识并达到希望的成果。)

自我评估:4分。

过程反思:

在此核心能力的三个小项中,我觉得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除了工作坊后的学员反馈:还有另外一个补充,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 ownership 的行动感和多想一些为什么的思考方式改变。“引导较清晰,对使命愿景有了更多共识,不断和不同部门的人组合讨论,听到了更多样的声音,以及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在同事眼里的印象,有一些启发。” 这些反馈正好体现的以上三项内容。特别值得自我称赞的是,借用 PSP 的核心框架,灵活运用了各种引导方法和工具,并在工作坊中将每个环节的重要步骤清楚地书写在海报纸上。由此,带来的团队共识和团队对自身任务的觉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唯一有些不足的地方是第三项:到达希望的成果。回顾工作坊的三个目标,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有效达成。而第三个目标补充和完善2016计划的目标达成情况略显不足。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时间分配上的把控没有到位,最后留给行动计划的部分只有一个小时左右

Laura 点评:在学习引导的初期,一个完整的参与式策略规划要两整天会比较充分。

 

前期的愿景共识、助力和阻力的探讨,形成了很好的愿景和解决方案,现场也将讨论成果张贴在会议室四周。然而一个小时的讨论要从个人再回到部门,接着在大家面前介绍各部门的行动方案,时间非常紧张。自己在现场引导时,一方面知道这部分行动计划探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受限于时间要求,我也有些催促某些部门快速将行动计划写在卡片上。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在下午继续讨论完善2016年的行动计划。同时,可以增加 OFFERs 和 NEEDs 的环节,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让行动计划更有效。如果再来一遍,还是这么多时间,我可以省却助力部分的探讨,重点围绕如何应对阻力部分。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充分运用到行动计划的探讨中。

Laura 点评:这是很棒的反思。还有一种形式是可以使用深度汇谈,在这里就阻碍因素进行深度汇谈,也可以达到部分Contradiction workshop的效果。

 

E:建立并保持专业知识。(1.维持基础知识;2.了解多种的引导方法;3.保持专业水平。)

自我评估:4分。

过程反思:

在此次引导工作坊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自己清楚意识到:ORID 和团队共创两个基本方法我能灵活掌握和应用,并且享受这两种引导方式带来的效用。我将 ORID 的四个提问与愿景共创后意义引申的结合;我在各个引导环节后用 ORID 架构进行提问,特别是 ORI 三个问题时常出现在我现场提问的过程中;战略愿景的团队共创法,我已经驾轻就熟,并结合画画的方式加深大家对愿景的理解和印象。未来我需要对更多细节的把握和理论知识的回顾和熟悉。

在澄清立足点-历史时刻和成果部分,我采用个人思考和三人点子交换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新老员工的沟通,并最终共同拼图出机构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和所取得的成果。这是第一次独自使用这种新的引导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次工作坊中,我经常运用的熟悉的引导方法对于多话题(助力与阻力)的讨论,促进不同成员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两种方法展现的不同的形式也增加了引导活动的趣味性,使得讨论形式不再单一。

 

F:展现正面的专业态度。(1.练习自我评量及自我觉察;2.言行一致;3.信任团队潜力并保持中立态度。)

自我评估:4分。

过程反思:

这是一次成功令客户满意也令我自己满意的一次引导工作坊。我也喜欢通过回顾6大项18小条的核心能力来检视自己,并通过打分的方式来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性。我有注意到自己在 A/C/E 这三项核心能力有所提升,比二阶段作业的自我评分都高出1分。这是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引导后,自信心和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Laura 点评:另外可以从引导者的角色上,去学习辨别这个问题引导者可以回答的吗? 或者这个问题是客户需要回答的。并时刻提醒自己,我作为引导师不一定有答案,在团队面前坦诚自己真的没想到,也会比硬去解释来得真诚。

 

如何保持中立状态,也许是作为引导师需要不断修炼的内容。在愿景共创阶段,有参与者提出了关于愿景主张的问题。这问题被当时的我认为是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之所以被我称之为“突如其来”已一定程度地暴露了我缺失中立的状态。

战略愿景共创中,有参与者提出问题本来是一个很棒的继续澄清和达成共识的机会点。但是我当时的回应是在给了更多的解释和说明,如今反思后意识到我的回应目的是为了能按照我的既定流程进入到愿景作画的环节中。我的解释和说明正是自己防卫的一种心态,而非中立的态度。一方面我自己创立的安全氛围,让团队成员声音得意表达,另一方面我却因为防卫的心态,导致我错失机会点去更好地澄清愿景、达成共识。

不过,这也许是引导的魅力所在,你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再好引导的工具和方法还需要引导师本身中立状态的支撑,这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引导是引导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是应该发生的事!"

 

结语

成为一个专业的引导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要持续增进引导的知识与技巧,还需要在大量的实作中积累经验,并能够及时的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共同在引导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持续成长。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