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Q学员专访】相见恨晚的引导力

作者┃Open Quest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引导力公开课班上哪些同学在分享背后的故事,就想来采访一下,让其他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角色或体验里面学习,有更多触角出去发现原来引导还可以这样应用,还有这样的可能性。

殷志文(Jacky)触动到我的一点就是提到了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这表示当学完引导再回想起过去的一些场景时,会觉得那些地方是可以用上引导的。这次就一起来探索看看,看引导的应用场景还有哪些可能性。

– Laura

 

 

LAURA:由于每个人走进引导的路径不太一样,很好奇你是从哪里走到引导的路上来?

Jacky:我在一家做贺卡礼品的美国公司做了24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岗位,最初做一些测试,慢慢的到工程师、业务跟单、业务跟单经理、采购经理、到总经理,2021年开始成为中国区的总经理。

遇到引导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我的下属Cherry申请想报一门引导力课程,把课程资料也发给我。我看完课程介绍之后,认为这基本上是管理者需要了解和必备的技能,看资料上介绍引导力是可以引导团队去找到隐藏在同事头脑中的好点子、好主意,有时候他们未必会知道如何发挥,但在引导技巧、流程的带动下可以发掘出来运用到工作中,对管理者来讲其实是非常需要。

所以就决定和Cherry一起去广州上了引导力一阶的课程,就因为这个申请,让我了解到有一个广阔的天地去探究。

 

LAURA:刚刚讲到看到课程介绍后,会觉得有很多场景都可以用到引导,有哪些场景是可以用的?没有学引导的时候会怎么做?

Jacky:没有学习引导的时候,下属有疑问或遇到问题会过来找我,我一般会直接给答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可以非常迅速的解决问题,但弊端就是我成了这件事情负责任的人,我教给下属的做法带来的好处也好、弊端也好,变成都是我的解决方案,下属遇到困难,没有获得成长,遇到问题就去找上司,也会因上司说要这样做或那样做,埋没了团队成员头脑中可能会有的好点子。

这样不是一个好的管理方式,我想尝试着换一些方式,让同事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对一地去讨论“你的点子是什么?”“你的idea是什么”;当跟整个team开例会的时候,同事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不同的观点、见解。这种产出比较没办法控制品质,有时候开完了就完了,问题解决方案和一些好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升华,创意也没有被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在没有学习引导这个技能的时候,很多好东西其实在我们的头脑中被埋没了。

“有些会议开完了就完了,问题解决方案和一些好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升华,创意也没有被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在没有学习引导这个技能的时候,很多好东西其实在我们的头脑中埋没了。”

 

LAURA:我的想法,好的leader即使没有学过引导也是可以做很好的leadership,我听Cherry说您是一个很好的leader,有点好奇在您还没有学引导的时候,是从哪些地方去施力发挥leadership

Jacky:可以施力的地方主要在员工成长这一块,他们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作为一个好的leader,是直接告知他怎么做,还是透过这些点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对这件事负责,这是很大的区别。

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转变,当我做中层的时候,也要带几个人,那时候效率至上,比较快的去解决问题,他们问题来了,我就直接指方向给答案,后来发现这样做同事们不一定会得到提升,做成功了某些事也未必会有成就感,因为这个方向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按照Jacky的做法才成功的,感觉这是Jacky的功劳,不是他自己的。

我体会到这点,后来就尽可能的去做出改变。同事有困难,那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困难,有没有其他同事会有一些主意,我最原始的想法是,可以引导他自己去得出他的解决方案,尽管未必比我的好。

其实最重要的点在于同事是怕犯错的,我们有时候要去做从没做过的新项目时,我就会鼓励大家,说我们不用害怕犯错,因为很多事情之前并没有人做过,所以失败也不用担心;这个事情做了就比没做好,就算失败也是知道怎么样的做法会导致的失败,也算多了一个idea,所以不用害怕,我们拉低一点期望值,去尝试新的东西。当期望值没有那么高的时候,他们可能感觉更放得开,做事的时候也更容易成功。

我们去做从没做过的新项目时,我会鼓励大家我们不用害怕犯错,因为很多事情之前并没有人做过,所以失败也不用担心;这个事情做了就比没做好,就算失败也是知道怎么样的做法会导致的失败,也算多了一个idea。”

 

LAURA:听起来感觉这几个阶段很棒啊,从开始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提升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获得成就感,再到管理期望值,创造一个试错空间。很好奇学完引导力一阶之后有什么样的实践和发现,再到引导力二阶的时候觉得相见恨晚,这里发生了什么?

Jacky:刚开始学习一阶的时候,我一直以来都有个问题放在脑中,就是引导者的中立角色。在过程中,引导者既要去听同事讲的内容,又带了自己职业的帽子,这一点在我完成的作业中就深有体会。

引导的中立在这个过程里真的很重要,因为当你的角色是中立的时候,同事觉得你不会对他的东西有负面评价,他们就更愿意去说。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保持中立的角色,以前从未觉得这是如此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中立角色,当有的同事讲的东西我表达这个很对,另外一些同事有不同意见就不会发表出来了。关键是这些不同的意见可能正是我们需要的,也是重要的。需要大家都听到不同想法,才能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更透彻。所以当时学完之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要保持中立,所以现在做引导的时候,我会提前跟同事说,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请所有人忘掉我的职位,我现在开始只是一个单纯的引导者,接下来如果对同事的观点或意见表达了我个人偏好的时候,请大家提醒我。

当时我们做了一个Preventive Quality Workshop 品质预防工作坊,我自己刻意去保持中立的角色,在那个过程中确实没有听到有同事反馈说Jacky没有中立,反而是我自我觉察,在刚才的那一刻我好像不是很中立,要去做调整。

在我学完一阶后再跟团队开会,我也会尽量用比较中立的态度鼓励大家多说,经常问还有其他想法或不同方法吗,尽量不让他们感觉到我的偏好。会议上虽然没有明确的引导者的帽子戴上,但在很多议题上面尽可能保持中立,也有助于leader听到更多的团队反馈建议。

“保持中立的角色,以前从未觉得这是如此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中立角色,当有的同事讲的东西我表达这个很对,另外一些同事有不同意见就不会发表出来了。关键是这些不同的意见可能正是我们需要的,也是重要的。需要大家都听到不同想法,才能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更透彻。”

 

LAURA:戴上总经理的帽子会有很多会议,引导力一阶课程中,我们会教要先定义你的目标,用你的提问、参与的形式等等去展开你的流程计划,比较好奇这些在实际会议中是怎样的运用过程?

Jacky:严格意义来讲,可能没有完全按照课程里教的流程设计,只是当我有这个意识之后,在开会时尽可能从一开始就把重要的事实厘清,再讲大家的感受,ORID的这个流程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特别有意识地去设计,但有了这个意识之后再开会,去提问的时候会潜移默化的使用这个流程。

讲到引导力二阶,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在最近一两年的工作中,我们公司要做重大的战略转型,国内和香港区域都在缩减,在越南新设立两个办公室,总部可能会把重心移到越南,供应链做整体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讨论,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因为团队共创这个方法,这个方法适合我之前参加的一系列会议,那些会议参与者来自不同的事业部,大家并不是都有相互reporting的关系,决策层的leader也不见得会参加这样的会议,他们希望我们这群人能够自发地成为一个类似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对工程品质的一些重大战略去做决定。其实这些是非常重大又敏感的战略方向的讨论,这群人要是能到的话,是需要很强的团队共识的共创过程。当我真的去引导大家、带着大家去看这些议题的时候,就发现原来大家的认知相差蛮大的。

比如说,我会把自己对议题的理解事先写出来,和这群人讨论我们地议题是什么、怎么做、什么方向或战略决定等等想法列出来,希望大家一起讨论,也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有人看完后不太同意,再追问哪里不同意又不说,好像不太想讨论这些问题。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某些人为什么不想讨论这些议题,后来开会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不讨论不是说我写的东西不对或者不同意,而是他们担心,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些东西比较敏感,所以不愿意拿出来讨论。也有人会觉得这个东西是Jacky抛出来的,好像是要take lead,这才发现原来背后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所以在学完引导力二阶之后就深有感触。

在做这个事情之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sponsor站出来,把问题讲清楚,比如具体需要讨论地议题、方向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些东西,以及他知道我们可能不敢讨论,那么来自高层地授权就很重要。所以说相见恨晚,如果这门课我是提前几个月学习了,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更加有章法,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要实现共创我先要做什么,要有什么共识才能去做,就像团队共创的那几个步骤一样,如果有这些步骤的支持大家会更容易去实现共识。

我现在回想起这个情境,就觉得在刚开始的时候,应该用利益相关者模型,把必须要跟sponsor讨论的内容给提出来,事先得到我们的leaders的首肯和支持, 由他们去和与会者事先做公开说明和授权讨论议题的范围,这样在后期的团队讨论中会更加容易达成共识。

“其实这些非常重大又敏感的战略方向的讨论,……是需要很强的团队共识的共创过程。……所以说相见恨晚,如果这门课我是提前几个月学习了,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更加有章法,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要实现共创我先要做什么,要有什么共识才能去做,就像团队共创的那几个步骤一样,如果有这些步骤的支持大家会更容易去实现共识。”

 

LAURA:之前来参加学习的是培训或HR的角度,从业务leader或是总经理这个level来学习的是少数,我在想可能引导还没有被转换成这个领域的语言去告诉大家,引导到底可以帮到什么。如果从你的角度来介绍引导的话,你会怎么介绍呢?

Jacky:我自己有感触是因为,作为领导者,往往会面临一些需要团队达成共识、一起去做的事情,当然领导者可以强推,但效果会不好,所以当我们有了引导力之后,会有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实现团队共创共识,产生的效果可能比领导者自己想的会更好。

学习一阶的时候,我还觉得只是一个工具,学到二阶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方法论,或是一个mindset,一种思维方式。刚刚在分享案例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有方向有想法的时候,如果将这些想法很巧妙的或用很科学的方法让团队产生共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更好的效果。结合我之前分享的案例所获得的经验,我更加觉得引导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或一个mindset给到管理者/领导者,可以让管理者/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如虎添翼。

 

LAURA:当不同leader想到共识的时候,他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可能会是大家都认同我的就是共识,结束的时候leader脑海中的东西复制到全部人的头脑里面,就是所谓的上下同欲或统一思想之类的意思。但他们真的体验过引导就会发现内核是不一样的,但他们也找不到词语描述,也只能想到统一思想这四个字。

Jacky:其实往往真正的统一并不是达成领导者心中想要的,而是创造一个共识的过程,一起去体会很多东西,那些是我们想要的,比如团队士气、凝聚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就达成了,过程往往比实现所谓的共识更重要。

我自己还有一个体会,当有了引导这个概念、意识之后,很多时候在团队里会带着一双慧眼,会发现一些很好的思想往往来自于可能平时不太说话、比较安静的同事。如果没有引导,开会的时候,往往只有几个人说了很多,不怎么说话的就不说了。当有了慧眼的时候,就会尽量让每个人都说,这很重要,一定要让每个人都表态,即使不说,作为引导者也会有办法鼓励他说一些东西出来,可能他说的就正好是其他人所没看到的方向或方法,更有价值的idea会在这个过程产生出来。

 

LAURA:关于引导和学习引导,还有什么灵感或小故事可以分享?

Jacky:还想到一个故事,去年发生的,这件事情让我对投票有深刻的体会。那次公司高层邀请一群不同部门的leader开会讨论怎么优化管理资源,而且必须在两个小时内给出方案。当时有三个不同的方法,有一个选项大多数人比较喜欢,但我是反对的,另一个选项我能接受,但不受大多数人支持。后来因为时间关系,还是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决策。在投票的过程中,我认为投票的权重设计很重要,如何处理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如何平衡利益攸关方在投票过程中的权重是投票有效性的前提。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经过充分讨论是很重要。决定是否采用投票来决策时一定要事先考虑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投票,什么情况下不能。比如我们不能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把某个人的财产分配给其他投票参与者,除非利益攸关方拥有一票否加权。

由于决策过程并并没有做充分的讨论,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在决策后需要多次讨论,后续的会议和大量的时间来把未尽事宜再来做修补讨论。没有经过充分讨论的事情或共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共识,哪怕投票很多人同意依然不是共识。这是我在关于团队共识的打造过程中心得体会。

采用投票作为一个决策过程,首先需要大家有共识。因为投票表达出的是一个倾向性,如果以倾向性作为一个决策结果的话,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还有很多需待解决的问题和共识并未形成。所以,我们要慎用投票。

 

LAURA:Jacky的故事非常精彩,引发了很多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方向指引。回到真实的业务变革场景,也许不一定是总经理的位置,可能在不同的管理者的位置,都会要面对不同权利位置上的一群人,要透过对话去产生共同支持的决定。这样的场景没有学过引导的人可能不清楚引导的力量到底可以怎么帮助到他们。投票的故事也非常经典,很多人在初学引导的时候,最早学到的就是大家拿起红点就贴了,他没有注意到前面是怎么样得到的方案,如果有多数少数的问题的话,就一定要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对话,在有充分对话的前提下共创方案,并不是说每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而是怎么样能共创出能兼顾整体利益的方案。

 


受访者介绍:殷志文(Jacky)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任职于知名美资企业中国区总经理(2000.12-2024.6)从事国际贸易和跨国供应链管理工作;现任职于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从事医养大健康、泰康之家长寿社区和人寿保险相关领域工作。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