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的禅修─开放空间

作者 | 许逸臻

i

i

开放空间是如何帮助组织或团体创新和突破?

在多年的组织工作当中,我体悟到掏空才能吸引丰盛(Emptiness attracts abundance)。组织如果没有遇到复杂的挑战,大多数选择重复以往的做法,得到原有的成果。只有当组织或团体在某个层面遇到复杂的、紧急的议题,才会意识到需要改变,需要创新,需要突破。但是到那个时候,一般的引导方法已经来不及也不足以协助团体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产生最多的创新跟突破。时间压力之下,团体创新跟突破的挑战就是,时间紧急,议题很复杂,而且要立刻做出决定和成果。此时能帮助团体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创造最多的空间。

在物理当中,要创造真空,必须往四周施力创造空间。在开放空间当中,创造空间的施力点就在于既定事实(Givens)。有哪些限制条件,既定事实是团体需要意识到的边界,协助他们清楚界定出来,那么这个空间就能够自动吸引丰盛的想法跟创新的点子。

开放空间就像禅修,协助团体静下来(止),感受内心的热情与责任感(观),提出议题。这些议题本身就是解答的线索,线索交织之下,自然会得到解答。

i

i

开放空间的成功条件?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开放空间是在协助有限的时间中创造最多的空间,但还是需要配合大主题给与相对应的时间。

目前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一小时就要用开放空间的方式。事实上,就好像一小时就要把禅都修好一样,出现的结果是法则与原则没有发挥,成果不能成就,反而让参与者误解了这个方法。开放空间最少的时间是三小时。对于比较重要的议题或是需要创新突破的方案,甚至需要两天到三天不等。此时引导者如何赢得客户信任帮助团体创造这样的空间就是挑战。因为客户对于没有议题只靠团队的自发性组织就要有成果,需要有信心,但引导者本身就要真正的对方法有体悟和信心,才能勇于接受这样的压力,帮团队创造空间。

i

i

为什么需要三天的时间来教开放空间的方法?

首先,这次的工作坊定义为开放空间学习工作坊,与一般教方法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如果想学〝方法〞 或技巧,事实上看书就很容易懂了。到工作坊来学习的又是甚么呢? 打个比方,佛教中有禅修,若是要解释禅修的方法,也许可以说明如何做,为何做。但真的要禅修,就要花时间真的去实证,可以自己做,但更多入门者选择到禅修中心。那时候,在禅修中心的老师们就是维系一个空间,让〝止〞 跟〝观〞 的过程能够更容易发生。

i


i

开放空间远远不只是一个方法,而是描述出生命的方式(Way of life)─四大原则以及一个法则。身为引导者,必须有过真实的体会和自己的感悟,才能为团体创造出这样精神的空间。在三天课程中,我跟Gail的任务是开启一个时间与空间,让开放空间的精神能够真正全然体现,同时在所有原则跟法则上面,都协助大家做深刻的反思跟体悟。在实作层面,我们也要协助参与者将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在实作层面的准备与应用,做更深一层的探讨。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