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能够一辈子做下去的事情!(下篇)

王征2019-02-13

(根据作者访谈记录整理,经本人同意)

作者介绍

王征:Tony,OQ课程学员。拥有超过15年在国际知名企业从事销售和管理工作的经验。2012年开始学习教练技术,拥有ICF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PCC专业教练资格。2014年初开始学习引导力的一阶课程,2018年通过IAF国际引导者协会认证之专业引导师CPF。现专注于教练和引导领域。经作者本人同意分享其引导学习和实践心得。

 

引导与教练的不同与结合

这个话题我现在还经常会去探讨,也经常有伙伴也要去交流,也许未必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是从我这个视角去看一下。

从纯粹的教练角度和引导角度,他们还不可以直接对比的。如果从group coaching或team coaching的角度去和facilitation去对比,也许有更多的相似点或共同点。

我们看一下TEAM DYNAMIC团队互动是怎么来的?团队和系统的有效其实是源自于他们真正的有质量的一种对话,所以引导也好,团队教练也好,在面对多人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让他们更加有效地去对话,这是共同点。但确实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现在我所接触到的facilitation,往往会是一次性的工作坊为主,不管这是半天的、一天的还是两天的,它会聚焦,有个目标结果产出之后就结束了,很少有做完一次接下来再做一次的。而团队教练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一次一次的跟进,是因为团队教练聚焦在人的转变上面,人的关注度上可能会更高,而人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团队发生一个高质量的对话,它也需要时间,因为这种改变是源自于我们人的内在觉察和转变。在一次性的引导工作坊中,它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或框架促成对话,但一旦回到日常工作中,也许他们又会回到原来的模式里面去了。这个是我看到的有不一样的地方。

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从ICF国际教练联合会的定义而言,我记得是团队教练它是强调十五人以内的。而引导其实它没有一个标准,上千人都是可以的。在市场上,很多跟团队在一起的活动/会议有时候好像都称为团队教练了。但是如果真的从ICF这个定义去说,真的是在15人以内的才属于团队教练,然后一次一次的来展开团队教练。这是我看到的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区别。

第三个区别,其实刚才也有点涉及到。在教练里会用到一个词叫intention ,教练背后的一个意图。从我现在的理解看到引导的intention是要注重这一次的结果产出outcome,而team coaching会更加偏向于人的自我觉察的促进和责任承担的选择,以及团队成员相互之间互动方式的关系改变。这也是我会看到的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如果先学教练,再学引导有什么要注意吗?

学教练的人会比较喜欢问问题,在某种角度看可能这是一个优势,但是在引导中要注意你向谁问问题,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学教练的大部分是从一对一开始,所以我们习惯于有谁有个想法,念头出来之后,我们就会去问。但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是面对一个团体,当听到不同声音的时候,我们问的可能是去问那个团队,而不是问单一的个人。

我自己还有一个体会,教练里面会讲flow,跟随客户,陪伴客户,与客户共舞的过程。而在学引导的时候,特别是一开始学的时候,有些时候还真的需要一些框架和方式。 一开始入手,要先把套路练好,投入足够的时间琢磨好。等到你驾轻就熟的时候,到了某个阶段,你就自然而然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你就会融入到工作坊当中去。要不然你可能两个都不太像。也就是说,学习时刻你就好好去把它学好,学透了。不管是学教练也好,还是学引导也好,你既然在学,就放空自己,先原原本本的按照(教练和引导)方式试试看。(目前为止我自己还时不时会把国际教练协会ICF和国际引导者协会IAF所倡导的核心能力阅读一下,进而反思自己的状态和能力。)就好像ORID,好好去感受一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按照这个套路去多尝试一下,到了一定阶段,可能一些新方法和新应用自然而然地就会出来。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客户,客户的需求我们要怎么去把握,而我们自己愿意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方式/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支持到客户,这可能是我们自己要去回答的一个问题。

 

通过CPF的心路历程

我学引导是14年初开始的,报名OQ引导力三阶的学习,到18年9月份去考CPF,前前后后也快五年了。期间其实也有想过要不要去认证,当时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动力,或者说特别强的意愿。因为一方面自己有教练的认证,我觉得再多一个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所以就没有特别强的意愿要再拿个证去证明自己。我更多的是想着怎么去发挥和应用引导。

这个考CPF的念头还得从第一届绿洲会说起。那时候也不知道在哪个场景,Laura就问了那么一句,Tony你怎么没考CPF啊?然后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就在那个时候我就这么愣了一下,启蒙老师问我为什么不考,这个事我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了。

记得当时Laura也提到了,其实CPF认证不是一个拿不拿证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学习的历程。我参加过几期亚洲的引导年会,每次去都有熟人去参加考试的,我也会听他们分享,的确听到更多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是什么。所以18年1月份我们在杭州绿洲会的时候,当Laura问到的时候,我就突然有个念头想要去考一下,把证拿下来。时间到了!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考试准备,也变成了自己过去几年引导历程的梳理整合的过程。没有刻意,就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投入其中。

在CPF认证的过程,还是觉得有一些点是值得好好去回顾一下的:

我自己这几年在不断实践和应用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沉淀了一些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然后用这些方式和方法在资深的评委面前去做一个呈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感觉还可以,还有点信心,肯定可以的,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在评委面前去呈现了。然而,在评审过程中,面对评审老师的访谈,回看整个引导示范过程的表现,一个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像你自己想象的那样那么自信吗?

我自己的一个体会是说,自信我还是有的。因为我是一点一滴的准备,一场一场的工作坊实施,逐步踏实地累积出来,做出来的。但同时作为一个专业的引导者要求而言,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我还需要不断地去深入,去探讨的。

比如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关于时间的问题。这可能是最简单的问题,引导示范只有30分钟,你这30分钟怎么样充分有效的去运用它。如果真的到了客户那里的话,也真的只有30分钟,那你怎么办?对时间的有效把握和运用,也是对结果和产出的把握,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要把结果呈现出来,你到底是怎么办?用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的框架去带出结果?这既是对客户的一个尊重,也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专业引导师的内在要求。

告诉大家我当时的时间没有完全把握好,但是差的那几分钟却会带给我更多的反思和学习。如果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引导师,对得起CPF这三个字,相信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告诉大家,在我认证当天的伙伴中,确实有人做到了,在30分钟之内有效的把控了流程和产出。在同一天你可以与评审们一起,看到其他人是怎么用他的30分钟的,这个也是很有价值的学习地方,平常你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

 

给引导学习者的建议

我想借用一下18年绿洲会Laura分享的一个模型,作为引导者有三根轴,“有活干,干得好,干的久”,这三根轴对我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第一,有活干。作为过来人,当初自己不论是有钱没钱,钱多钱少,真的是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运用。不管是面向企业的,还是公益组织的,甚至在家庭里面,哪怕只有三个人,我也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来开一个小会,我觉得这也挺好的。要有活干,自己得给自己找点活干。

第二,干得好。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一个工具,比如ORID,真的可以有很多的发挥的空间。所以我真的是会建议,不要去想着马上学各种各样的工具,好好去体验一下就一个工具本身。有人可能在想,ORID怎么可能要学习三天,其实不仅仅是三天,那三天是去感受什么是引导,去体验什么是工具所呈现出引导力的“力量”。把一个工具学透用好,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说我要学习掌握更多的工具。

这个我再多说一点,因为我们习惯于去学各种工具,各种方法,好像这还学的比较快,但你最后会发现懂了那么多工具方法,那你真的要用起来是什么样呢?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而真正那些在分享工具的人,或者是一些资深的引导师,他们是因为对这个工具或模型熟悉掌握之后,到了一定阶段,他才会分享,才会有更多的输出。所以反过来看自己在学的过程当中,是否真是把一个东西去用好它,吃透它,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我到底要学多少个工具。这才能干得好。

第三,干的久。干的久就是说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真的是一辈子愿意干下去的?跟你自身的连接到底是什么?引导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不少做team building的伙伴转过来学引导,有的是培训师在做引导,也有教练来学,但不管是谁学引导,要干得久,就要挖挖自己的内在深处,也是持久干下去的动力来源。

我自己也有想过这些问题,学了教练,学了引导之后,意味着什么呢?我说这两件事情都挺好,想象自己在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只要我身体允许,我还是可以跟大家在一起,去展开一次高质量的对话,那会是非常开心和幸福的一件事情。要干多久那就问问自己内心吧。

这个模型我跟我的朋友曾经在分享交流中,又想到新的点子,就是螺旋形的向外延展发展。一开始觉得能力也不高,或者干的活也不多,这时候相辅相成的是一点点往外走的,不是一下子都走一条线。你其实又有活干,然后干活的过程中在同时锻炼你的能力,你还会意识到这件事情对我的连接到底是什么?我的意义到底何在?是在不断往外延伸的这么一个过程,也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延伸阅读

引导,能够一辈子做下去的事情!(上篇)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