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树金Simba 2019-07-22
(根据访谈记录整理并经本人校对同意)
瞎用——无意中与引导结缘
我以前在企业里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从2006年开始,公司邀请盖洛普(Gallup)帮我们开展员工敬业度(Q12)和客户忠诚度(CE11)的测评与改善项目,其中Q12项目由我负责。我觉得盖洛普的工具特别好,它在前期测量(Measurement)上的优势非常突出,数据库丰富、施测专业;但在后期落地管理(Management)上要靠企业内部多花一些功夫才行。当时我就想,如何帮助经理们做好改善工作?当他们拿到自己部门的测评报告后,不管结果好与坏,要怎样面对下属?这个项目要如何继续“玩”下去?其实,开好由经理人发起的关于测评结果的团队行动改善会议(IMPACT)是落地Q12项目的重要一环。当时没做过,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此。
那时我还还没听过什么“引导”,也不知道“facilitation”这个词。但直觉告诉我,Q12的落地不是给经理人做培训能解决的,更不是靠领导要求再由HR发几张表填填就能搞定的。直觉再次提醒我,必须让每个小团队自己做点什么。
通过向盖洛普、朋友的学习和请教,我们掌握了让经理人主持团队行动改善会的方法。在经理拿到报告后,要就结果与成员开展讨论,找出优势或短板项,分析背后的原因,确定未来几个月的改善目标和行动计划,然后大家通过协作去达成。主持好这种团队会,传统的会议“主持”思维和技巧是爱莫能助的,一定要有“参与或引导”的思维和过程。
由于每个团队的情况不一样,各团队的改善目标和措施各不相同,所以当时在协助经理们做这项工作时觉得特别有意思。每次会议都不同,既挑战又让我感到兴奋。尤其是当大家体验到通过真诚的对话,厘清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找到了行动计划后的那股喜悦劲时,我也很享受,这比做培训讲道理来的爽。
正是那几年在推动Q12项目落地时不知不觉的“瞎用”,让我无意中走进了引导的世界。
厚学——不求多,但求深
后来有机会正式接触引导。第一次学引导是跟深圳立德的林恩慈老师,她在北京开课,讲的是ICA(Institute of Culture Affairs, 文化事业协会)的ToP(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方法。“天,这些用到Q12里简直太棒了”,“这个讨论和我做过的太像了(严格地说,我当时做的属ToP方法的某些应用场景)”,这是我第一次学引导时的直觉反应。
在了解了引导的脉络和方法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用,在单位想法创造机会,什么员工生日会、新员工培训、公司反省日研讨、年会的复盘、新项目体验中心的规划等,都让我插入了“引导”元素,效果不错。越学,越觉得引导是我要找的那个;越用,越觉得引导是我可以长期做的那个。所以,2011年在组织董事长给干部们做新书《理想丰满》的分享会时,我想“该去丰满自己的理想了”。
就这样,边学、边用,在离开甲方后开启了至此8年多的先培训再引导服务的职业生涯。后来还参加了Open Quest开放智慧的所有课程、ICA台湾的所有课程以及国外几位老师的课程。我的原则是:不求多,但求深。或许有人说这还不算多?其实,我强调“多”或“深”,是要提醒自己先聚焦在“引导”这一个领域上,不要着急同时在多条高速车道上奔跑,比如引导、教练、OD、U……一起跑我受不了。
因此,我觉得在引导上还有很多没去触及到,所以我还去搜集很多英文材料(比如柜子里的几十本英文引导书),边用边自学(有过线下学习和实践引导的经验后再自学才有好效果,首次学习建议参加线下课程)。再这么学几年,心里才会踏实些。
我学过的引导课程以ICA体系的为多,我很认同ICA的价值观和喜欢这些课程,一直在学也一直在用,未来还会考虑申请ICA的ToP引导者认证。
实践——成功和失败都给我力量
先分享一个“成功”的小案例。当年落地Q12项目时,我们有个部门,总监拿到报告后,得分较低。我俩关系不错,他来找我,让我看看怎么办。我跟他聊了聊分数背后的可能性,得分高低对管理者可能意味着什么,对员工可能为什么,以及后续的一些建议。总监听了后觉得有戏,就请我帮忙主持(facilitate)部门的IMPACT会,他现场全程参加。
原本2.5小时的会我们开了4个多小时,总监开场很坦诚,表达了愿意听大家对测量结果的看法和建议的想法。他的开场给了大家足够的安全感和真诚。大家放开了,我也没太去干预,时间长了点,但开的很成功。后续他们通过实践,再测时,团队得分有明显提升。
会上还有个小插曲。一位老员工,工作经验很丰富,每月总能高效完成工作,但时间长了就有些倦怠了。会中大家了解到她有特长:做过多年青春热线的心理辅导员,还对心理剧特别有研究。于是总监就建议她在忙完手头工作后,给物业公司(归总监分管)的客服经理们做心理解压与辅导工作坊。后来,这位老员工做的很棒,我去旁观过一次她的工作坊。从那之后,老员工的工作热情又被调动起来了。
上面这是我无意识 “瞎用”引导的一个例子,接下来是一次系统学过引导后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
我为客户做了3天工作坊,帮他们回顾了公司发展历程、规划了愿景、障碍、策略和年度首要目标,就差行动计划了。事后CEO强烈邀请我继续帮他们做(惊喜),转天说时间和费用不巧,自己做(正常)。
2周后,在公司战略宣讲会的前一天,我为他们做了参与式战略宣讲的培训与辅导,大家分成多个小组,分别代表CEO到员工队伍中去做战略宣讲,事后大家觉得这比CEO一个人在台上讲有意思。CEO在工作坊和宣讲会的现场也对大家的工作给与了积极的认可。我在想,开局不错,后面会如何?
我的担心并不多余。2个月时回访,带高管复盘后发现,有3项工作推进的不错,其它的远落后于当初的计划,还有的根本没做。当然“各种因素”总是有的,比如低迷的市场大环境、改变中的客户消费模式、没有被真正赋能的项目牵头人、等待别人先开启改变的成员、定好了还要修改的目标等等。说到底,真正改变的意愿和决心还不够。
这个案例让我思考:我可以具体做些什么来帮助客户在工作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考虑到事后介入往往不能一厢情愿,以后我会把重点放在事前。也许下次我会故意“吓唬吓唬”CEO或他/她的团队:
- 看您挺喜欢这个方案,我也很好奇,您真的想好要做这件事了吗?
- 您要推动这个项目的信心有多强?
-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开始,团队包括您自己会增加不少工作,大家平时就很忙,您自己或您觉得团队吃得消吗?
- 如果项目推进不利,大家提出各种借口,您去影响团队继续前行的动力会有多强?
我会尽量在事前多和客户沟通可能的挑战,从而减少过程中被打折扣的几率。行,咱就做;不行,咱做点别的或不做。在研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的方法论时(《克服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是他的十本畅销书之一),我发现他同样会在事前反复与客户澄清并确认这一点。
我认为,盲目的成功是运气,清醒的失败是学习。固然要追求每次实践的成功,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能给我带来力量(反思和学习)就是最好的。
我看CPF认证
我还特别喜欢国际引导者协会IAF(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这个平台,IAF在全球推广引导的宗旨和非营利的运作模式,让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引导的国际化平台。所以在过去的9年里,我一直在关注、学习和传播IAF,包括它的专业认证资质CPF(Certified Professional Facilitator),认证专业引导者。
我刚得到CPF认证时,朋友们在群里恭喜、祝贺,当然好,说明大家关注你。但对我来说,考过CPF就像小学毕业,这只是个准入证,申请CPF只是我引导路上的一个小目标。有人问我,作为外部引导者,CPF对你接单有帮助吗?我的答案是“有,但也有限。”这就如同一个人从北大或清华毕业后去找工作,名校或好专业肯定会带来优势或光环,但有效期也就半年。半年过后,能不能干好,还要凭真本事、凭努力、凭人品。
CPF只能证明我已达到核心能力的基本要求,但不一定能证明我每次就能把引导做好,不一定就会让客户满意。能否做到这些,与有没有CPF可以没有任何关系;要做到这些,还是要靠专业、修行和实际的工作去证明。
当然有CPF也是蛮好的,由于在准备认证的过程中对核心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就可以经常把六项核心能力拿出来给自己照照镜子。看看某次引导在哪些能力上做的好,与哪些能力的要求有差距。经常给自己照照镜子是CPF带给我最多的提醒。
每年都有朋友咨询我CPF认证的事,问我他/她能不能过。其实,我曾录过一个视频微课,几乎把CPF认证的常见问题都谈到了。
今年,朋友们再问我时,我突然想到一个再好不过的终极答案:看一下CPF的六项核心能力,如果你有很多故事(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但此时你已知道为何与下次要如何),就大胆地去;如果少有故事,那就先去实践中找故事。
居然译了两本引导的书
过去2年,我居然翻译了2本引导的书。一本是《欣赏式探询团队协作案例集》(华夏出版社);另一本是《贵在共识:建立团队共识的70种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这两本书都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下面我重点说说《贵在共识》这本书。
图书信息:
- 英文书名:Morethan 50 ways to Build Team Consensus (Second Edition)
- 中文书名:贵在共识:建立团队共识的70种方法
- 作者:布鲁斯威廉姆斯
- 译者:张树金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预计出版时间:第四季度
与作者(布鲁斯•威廉姆斯)的结缘
我第一次见到布鲁斯(Bruce)是在2015年,当时他在为真爱梦想做第一期校长引导力训练营。我以承办方––教育科学出版社特邀观察员的身份观摩了布鲁斯的工作坊。一开场,我就被他的教学和引导风格所吸引。首先,他用的引导方法和我的所学同宗同脉;其次,这些方法在他手里用起来活灵活现。看过他的带领,自己平时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纠结早已不见了踪影。从那一刻开始,我喜欢上了这位70多岁的半头白发的美国老头。
立马几千块从美国买来布鲁斯的全套英文书,要好好学一下老先生的功夫。后来教育科学出版社与布鲁斯先生合作在教育领域推广引导,我有幸协助布鲁斯做了很多培训和工作坊,收获良多。所以,当他们计划出版此书时,我立马申请担任翻译。
中文版的四个看点
教育科学出版社计划在2019年第四季度出版此书,我觉得这本书有四个看点:
1、这是一本专门谈共识(consensus)的书。“共识”这个词可能很多人会对它有一些误解、错解、甚至是错用。本书会告诉读者什么是“共识”,团队达成共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作为领导者或引导者要如何创造那些促进共识达成的条件。
2、这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工具书。不大谈抽象的概念,而是用简单的说明和配以大量的实操流程来“示范”如何建立共识。第一版的英文书有50种方法,卖的很好,因此作者出第二版时,虽然已经更新到70种方法,但还是沿用了“50多种方法”的书名。
3、这本书从团队引导的特征,即有意义的愿景、有参与感的过程、个体的承诺和协作的团队四个维度,以及每个纬度又分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层次,共计12个视角来编排工具和方法。所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情选用恰当的方法。
4、我看来,书中70种方法全部遵循ICA的ORID(Objective,Reflective,Interpretive,Decisional)架构。如果你仔细看,书中的方法,不分大小都有ORID的影子,这一点也是我最喜欢的。如果你学过ORID,用起来也一定很熟悉。
整片菜田,生机无限
从瞎用到厚学,再到实践,包括取得CPF认证以及这些年的工作,如果要对自己现在的引导旅程打个比喻的话,有两个画面从脑海中浮现出来:
一是,初中入学通知书。我儿子今年小升初,刚收到入学通知书,我觉得自己在引导上和他一样,刚拿到引导的初中入学通知书,新的旅程即将启航;
二是,生机勃勃的菜田。很多朋友知道常去田里种菜,目前的旅程就犹如我走近菜田,放眼望去,“哇,整片菜田,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