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引导之路——探寻人类智慧的和谐之美

黄意钧 Open Quest 2017-11-11

黄意钧:Ivan,台湾大学生态演化所硕士,欧盟系统动力学硕士,2017年亚洲新晋IAF认证之专业引导师CPF。

渴望帮助不同利益相关人对话

我第一个硕士是读生态学,希望未来从事可持续发展或是生态保育相关的工作。在台湾「可持续发展」的领域里,相较于做研究来说,扮演「促进不同利益相关人沟通」这种角色的人相对少,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要学一个促进对话的「方法」。

在我探索的期间,我发现早在2003年澳洲政府就曾出版了「如何将引导技巧运用于环境议题」的工具包。可见在国际上将引导技巧运用于环境领域已行之有年,但在台湾却相当少见。

自此之后,我便确立了我想要学习的方法就是「引导」。

我的引导学习之旅

确定要学习的是「引导」之后,我想到在台湾大学担任教学助理时,曾有学长介绍《引导者的工具箱》这本书,并跟我分享了将它用在课堂上带同学讨论很有帮助。我重新翻阅了这本书,从中发现有一间做引导的公司的董事长为这本书写了推荐序注。我于是写信去询问他们有没有为个人提供培训,可惜他们并未在台湾开课。但他们推荐我去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文化事业学会)学习。后来发现这间公司就是Open Quest,而这位写推荐序的人就是Laura。

以我当时的薪水,ICA的课程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我想要审慎评估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便写信到ICA寻求建议。在Gail的推荐下,我读了《开放空间科技引导者手册》和《学问ORID》两本书,并决定先上一堂课试试看。第一堂课上过之后,我觉得很不错,就一路上完了所有课程。从课程中,我看到很多引导方法,这让我感到很兴奋。大部分的课程我还继续上了第二轮。

然而,虽然我学习了引导方法,但是我仍不知道怎么跟客户谈需求、怎么设计流程、怎么符合不同客户的需求。于是,我主动写信给Laura,她是我在ICA第二堂课的讲师。我向她说明我想要将引导运用在环境领域,请她建议我如何在引导的专业上持续发展。

在见面时,Laura推荐我两本书《清醒的企业》和《专业引导技巧》(The Skilled Facilitator),并且问我有没有兴趣和她一起工作,在工作中获得一些实际经验。我便开始兼职当她的助理,支持访谈和工作坊现场、编写讲义教材等。除此之外,我也积极实践其他Laura的建议,包含读书、上ICA的课,还有最重要的,找寻机会,实践学到的引导技巧。

积极实践引导

上完深度汇谈后,当时我在台大当研究助理。当时我针对生科系所的同学办了四场「对话的力量」工作坊。反思这四场工作坊,我发现有时候参与者能理解为什么对方有这样的主张,也能看见自己的主张背后是什么,以及彼此能在看似不同的主张中,找到共通点;但有时候参与者只是收集彼此的观点,而没有新的看见。这是我第一次实践引导,最大的收获是:深度汇谈真的不简单。因为我的认识不够深,对于操作方法尚不清晰,因而不能确保每次都能支持大家的对话到达某种深度

后来,我有机会为台大生科系的应届毕业生和老师引导一场「探索生科系未来发展」工作坊,内容是做世界咖啡馆。反思这次的实践:首先,它帮助我建立了自信。这是我第一个收费的案子,大家的回馈也很正向,甚至希望未来能多办这样的活动。再者,在实践过程,我对于世界咖啡馆有了新的认识。换桌讨论仅是呈现的方式,问题的设计对于产出则有很关键的影响。由此我更加确认提问的重要性。

在去欧洲留学前,我协助一个组织讨论某项业务未来如何发展,引导中央和地方单位的成员对于现况有一致的理解,彼此有共同的愿景,以及帮助他们规划出可以达成愿景的策略。这场工作坊的成果不错,我也有两个深刻的学习。

第一,第一天结束后,有参与者私下向我回馈对话质量还不够开放,有的人阻碍他人的发言。我告诉他说:「如果你当场可以提出对话质量不太好,我可以支持你们的讨论。」但这位参与者说明他不可能当场反应。我察觉不同话题对于不同参与者而言有不同的风险,所以对于对话上比较阶级式的组织,必须要建立机制支持他们能够发表意见。而对于能够畅所欲言的组织,关键在于支持他们听到彼此的声音。

第二,在做团队共创法时,我做错了一个步骤。有人想要移动卡片,我没有先问原作者的意思,就把卡片移过去。中场休息时,有参与者来提醒我,是否应该要问原作者的意思后再移卡片。后来我也向大家说明我犯的错误。我发现当我能比较开放地坦承自己的错误,并了解参与者的担忧是什么时,就能够间接帮助团体有更好的动态。引导者若以身作则,参与者会知道我们是玩真的。

2015年,我到欧洲学习系统动力学。在欧洲求学期间,我也找机会实践。在葡萄牙,我为一个由小农组成的合作社引导一场工作坊,帮助他们讨论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累积了用英文引导的经验。

 

引导帮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沟通更有效

学习引导之后,我对于人和人之间互动的过程会比较有意识。我很喜欢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的「相互学习的心智模式」。

当我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到时,我会反思是什么让我没有做到,以及当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应该怎么做。

例如,我开始注意自己是否有让对方把他的话讲完。我会提出厘清性的问题,请对方多说一点;同时,我也会注意自己是否有真诚地表达想法。

 

OQ引导力课程最大的特色

跟Laura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OQ引导力课程。它最大的特色是提供很有架构的学习引导的方法。

例如,在第一阶就会教到设计工作坊的思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我知道如何拆解一个方法、有哪些元素、哪些可以拿来用,并且帮助我厘清需要兼顾哪些面向,从无到有设计出一个工作坊的流程。

 

我的引导学习心得

学习引导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直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有有经验的人指导,和有实践的机会。虽然我的回答局限在我个人过去的经验,但我仍非常乐意分享我的学习经验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如果重新再来一次,我仍会选择全力以赴地做到以下几件事情,以获得最快的进步和提升。

1.尽量多找实践的机会,尝试是最重要的。实践过程多反思哪边做得好、哪边做得不好。

2.跟有经验的人请教,并且尽量照着有经验的引导者给的建议去做。遵循有经验的人的建议,与实践同样是最重要的。

3.上完基本的课程。上课过程可以学到教的人的经验,这也是一种跟有经验的人请教的方式。

4.做完前三项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可以读一些相关领域的书。

 

未来期许

在我学习引导的过程中,心中常浮现一幅图画,那就是《雅典学院》。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者汇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自由讨论的气氛当中。引导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让彼此的善意相互合作,展现人类智慧的和谐之美,这是我学习引导最大的理由之一。

未来,我希望结合引导与系统思考的方法,帮助一群人一起解决复杂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议题。虽然系统思考可以帮助人深入分析问题、有大方向思路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方法的大原则,但没有提供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因此,我想再学一些可以帮助人们创新的流程或做法。此外,我也会持续学习如何支持不同立场的人相互对话,多磨练设计工作坊的能力,以提升引导力。

我常说:「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但其实我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准备好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准备,充实自我,寻找机会。当机会来临时,我就能抓住机会。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