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尽天涯路——引导设计的磨心之旅

朱政  2017-06-19

朱政:Susan,开放智慧引导力一阶学员。游走在培训和引导之间的非著名培训师一枚;专注于团队效能提升、个人生涯转型;现任职于华夏幸福基业,华夏幸福大学;《班子工作营》项目经理、引导者、教练。

 

 

一场“说走就走”的引导探索之旅

  • 参加完Open Quest引导力一阶课程之后,深深被Laura和Shawn两位从内而外透出的“引导魔力”折服,惊觉原来这些年来,自己做的所谓“引导”,不是“引导式培训”,就是“培训式引导”。
  • 课程结束后,我当即发心:一定要做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引导工作坊。
  • 翌日,业务部门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需求,成就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引导探索之旅。
  • 培训前的备课如同炒菜前的备料,食材、调料、蒸煮煎炸各项预设工序熟悉一遍,让人心中有底,信心大增;然而这次引导前的准备阶段,对我来说,可谓是一场磨心之旅,越准备越心慌,越心慌,越不知道怎么准备。正印证了《人间词话》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
  • 此次引导实践诸多技术层面的感悟暂且不表,谨以这篇小文,用ORID的方式回顾一下此次引导设计的“磨心之旅”。

Objective客观性:发生了什么?

  • 总备课时间:13小时,分4次。
  • 中间卡住(头脑停顿空白):不下20次,每次5-15分钟不等。
  • 什么时候完成备课:正式引导开始前5个小时 (前一晚凌晨两点才睡觉)。

Reflective反映性:我有什么感受?

                      1. 感受
  • 兴奋、纠结、担心
                      1. 什么让我兴奋
  • 今后请叫我引导师,哦耶!
  • 像老师一样,用流程而不是讲授,却可以激发参与者的智慧和能量,帅!
  • 我要体验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方式了,神奇的ORID要实际应用了,赞!
                      1. 什么让我纠结
  • 用什么问题?
  • 顺序是对吗?
  • 他们能理解这个问题吗?
  • 能接受这种方式吗?
  • 问题终于设计好了,用什么参与形式好?
  • 这个环节是否太长了?
  • 整个流程会不会太闷?
  • 要不要做个活动平衡一下讨论的沉闷感?
  • 时间不够,那到底要做吗?等等。
                      1. 什么让我担心
  • 纯引导真的能行吗?
  • 在民营企业偏控制文化里,真的合适吗?
  • 有没有什么风险我没有想到?
  • 分公司总经理(Sponsor)会怎么看我?
  • 会觉得这些东西太务虚吗?
  • 万一大家发言不踊跃怎么办?
  • 准备时间不够了,怎么办?
  • 我又卡住了!备个课,我怎么卡住了这么多次?
  • 我是否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准备上?

Interpretive诠释性: 我对自己有哪些觉察?

                      1. 为什么我会卡住
  • 决策困难:不知道该选哪个,该删哪个;不知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 自我怀疑:是否值得在这个话题上探究这么久?用ORID这么费时间,效果真的会好吗?我能Hold住讨论吗?
  • 惯性诱惑:这次时间这么紧,要不还是用以前的方式吧,回想那几次,场面多High,效果多好?我,真的要冒这个风险吗?
                      1. 内心到底在说什么
  • 缺乏安全感:过去的引导式培训反响挺好的,我心里有底。但这次用纯引导,可能有我控制不了的东西。
  • 想要很多:这是Sponsor要的目标,这是我作为内部培训部门觉得应该有的目标,这是学员通常期待喜欢的活动,这是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产出,这是我最想练习的引导工具……我都得满足。
  • 完美主义:我要设计一种引导流程,能发人深思,醍醐灌顶,参与感强,大家马上认同……对,就像老师那样。
                      1. 引导的本质是什么
  • 让事情变得容易,协助与指引,而非控制。
  • 与进行有关,从A点进行到B点。
  • 透过流程引领人们达成共同目标的艺术。
                      1. 可能哪里出了问题
  • 我在Doing上的卡住(设计流程),一部分是因为对Knowing(工具观念经验)掌握不熟练,但更深层的是对Being(引导着心态)把握不准。
  • 我似乎还在传统的培训师的控制心态里,想控制,想呈现自己,不中立,不自由,忽略了引导的价值是通过流程把团队从A带到B。对,关键是他们的目的地,而不是我要他们看的沿途风景对吗?

Decisional决定性:舍弃什么?要关注什么?

                    1. 放下执念,聚焦目标
  • 澄清目标非常的重要,目标决定形式,输出倒逼输入。过去比较多是习惯性安排有趣互动性强的活动和讨论形式,但是否是把客户从A带到的最佳路径呢?比如我对剪贴画描绘愿景的活动的偏爱近乎执念,因为享受那个活动带来充分互动和成就感,但作为专业引导师,这份执念会自我限制,更会带偏目标和流程,毕竟流程为目标服务,目标为sponsor和团队服务,而不是自high。
  • 另外,对目标不能贪。当我回头梳理一遍,发现有一个目标,Sponsor的排序很后面,单位时间里应该舍弃,但貌似我自己认为很重要,大费笔墨,明明可以果断舍弃和这个目标相关的所有内容,但当时对着鸡肋般的内容顾影自怜,犹豫不决,就是因为贪多和想当然。所以,前期澄清理性目标、感性目标、产出对流程设计可以说是定海神针,这根针没摆正,过程一定是翻江倒海。
                    1. 跳出形式,回归价值
  • ORID是个既定框架,每个问题怎么设计,什么顺序,参与方式,其实本质都是一种引导的一种呈现形式,拘泥一个问题,某个顺序,用视觉卡还是歌曲填词等形式……就如同买椟还珠,忽略了任何呈现形式都是为价值服务的。当我回顾价值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对这个议题有启发价值?什么顺序对激发学员广开多元思路最有用?哪种参与形式在当时当刻,能以最高性价比(最短的时间,达成相对最好效果)提升团队能量达成结果?
  • 设计的流程变得豁然开朗,标准不再是唯一的,单点的,而是相互关照相互补充的。比如本来要做一个小组剪贴画描绘团队愿景的活动,体验好但耗时长,换成直接挑选视觉卡片表达,虽牺牲了一些体验,但仍然有互动,关键是节约出的三十分钟,可以让之前之后关于团队愿景的对话更充分更深入,不用再纠结,一串好问题,到底删哪个了。
  • 所以,与其纠结小细节,不如跳出形式,回归价值,考虑什么问题、顺序、形式组合对目标达成最有帮助,化繁为简,拒绝表面浮夸,才是引导设计的真谛。
                      1. 告别完美,适当留白
  • 当我在下榻酒店,拖着疲惫,一边修改流程,一边画海报,已经是午夜时分,突然戚戚然的想到了“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那种纠结、无奈,夹杂着对明天引导的小期待……我是真的是在努力?还是用形式上的努力想去追求所谓的完美?
  • 后来的实施过程,更让我顿悟,再好的引导流程也不可能完美,现场太多的因素会左右影响流程,作为引导者,真的要告别完美,适当留给自己一些探索的自由。
  • 不要苛求自己刚开始就做出一份完美的,精确的,面面俱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呈现各色引导工具的流程,而是接纳当下的自己,相信引导的力量,保留更多体力精力,留给现场更多游刃有余的演绎,灵活的反应,而不是90%消耗在准备上,反而现场需要高度专注聆听应变的精力不够,影响效果。

 

引导寄语

给自己的精力留白,给准备时间留白,给流程留白,许自己一段自由,享受一点点引导带来的不确定感,也是引导本身的乐趣,各位引导的小伙伴们,你们说呢?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