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话场域的好工具——会议参与原则

原创:黄意钧Open Quest 1月18日 

 

构建对话场域的好工具——会议参与原则 

作者 | 黄意钧 

 

设定参与原则的目的 

「参与原则」(也有人称为「参与公约」),是许多引导者在会议中提升对话质量的常用工具。它的目的是透过参与者在进入正式议程之前,先讨论在会议中对话的行为准则,来共同搭建对话场域。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沟通行为与风格,这些不同的行为与风格有可能会无意间造成摩擦或是阻碍了彼此的参与,因此设定参与原则可以帮助参与者对于自己的沟通行为更有意识,并且让对话本身变成一个可以被讨论的主题。 

 

设定参与原则的方法 

参与原则的制订通常有两种作法: 

  • 第一种是引导者预先设计好几条原则,让参与者修改、删减或增添。这些预先设计的原则不需要多,可能三到五个就够了,这样才能让参与者有增加的空间。在设计建议的原则时,可以考虑参与者的需要或是参与者的组织文化,提出比较能够支持参与者对话的参与原则。此外,我还会在设计参与原则时尽量同时包含对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描述,帮助参与者从这两个面向掌握参与原则。例如,其中一条我用过的参与原则是「为了了解而提问」,其中「为了了解」是针对意图,属于心理面,「提问」则是属于行为面。 
  • 第二种是事先不准备参与原则,直接让参与者当场讨论他们所需要的参与原则。在讨论的时候,引导者需要注意被提出来的原则至少要有行为面的描述,因此如果参与者提出「尊重彼此」,引导者可以进一步询问「要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才叫做『尊重彼此』」,藉此来赋予行为面的意义。 

在制订完参与原则后,引导者可以询问大家是否同意支持、实践这些参与原则。如果大家都同意,就可以把参与原则贴在会议室的某处来提醒大家。 

 

在会议过程中如何使用参与原则 

 

1、处理看似违反参与原则的行为 

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参与者可能会表现出违反参与原则的行为,这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常见的是参与者一时没注意,这时引导者只要简单提醒就好,有时参与者甚至在引导者提出来之前就会先相互提醒。 

此外,也有可能是参与原则写得不够清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段文字有不同的诠释,这时引导者可以协助参与者厘清彼此对于参与原则的理解,并且讨论如何修改以帮助大家更容易做到。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参与原则不够周全,此时引导者可以协助参与者讨论如何修改参与原则,使其更能符合参与者的实际需求。 

2、诊断会议的对话品质 

除了处理参与者看似违反参与原则的行为,引导者也可以用参与原则来诊断、改善会议的对话质量。 

几年前,我曾经为一个组织引导一场两天的策略规划工作坊。在第一天工作坊结束后,有参与者跑来跟我说,她觉得对话的质量没有很好。这让我想要在第二天早上做些什么来了解其他参与者对于对话质量的想法,并且看看能否做些什么来改善对话质量。 

然而,由于这个组织是相对阶级化,我判断直接让他们讨论对话的状况(例如直接问「你们觉得昨天工作坊的对话质量如何」),对他们的风险可能会太高。在和我的协同引导者(co-facilitator)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利用参与者在第一天上午所制订的参与原则。因此,在第二天一开场的时候,我这么问大家: 

  • 「当初设定这个参与原则的目的,是希望这些原则能够支持大家的对话,所以我想针对这个参与原则做一个『产品满意度调查』。如果你觉得这个参与原则表现得很好,请伸出五根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参与原则完全没用,请伸出一根手指。」 
  • 在大家比出手指之后,我接着问:「如果要让这份参与原则在今天更能够支持大家的对话,大家会建议如何调整它?」这时就有几位参与者提出参与原则的修改建议。 

在第二天工作坊结束后,前一天向我反映「对话质量没有很好」的参与者跟我说她觉得第二天好很多。 

3、让参与者反思自身在会议中的表现 

如果参与者希望可以持续提升自身对话的能力,并且营造能够有效对话的团队动态,引导者可以在会议结束前带领参与者反思刚才会议中的对话状况。 

例如,询问大家在哪些原则做得很好,在哪些原则还需要再加强的。此外,还可以讨论哪些原则可以被带到下次的会议继续使用。 

 

在组织内推动参与原则的注意事项 

如果我们想要在组织内推动使用参与原则,有几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 首先,我们最好能抱持着「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样推动参与原则不仅仅是因为希望可以增进对话质量,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也需要练习。 
  • 第二,是以身作则,这包括觉察自己的对话行为,努力遵循参与原则,还要能够揭露自己没做好的地方,并且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他人指出自己没有遵循参与原则的情境,例如与对方厘清自己没做好的地方,讨论改进的作法,并且感谢对方的反馈。 
  • 最后,则是在他人没有遵循参与原则时,假设对方是出于无心,并且把这个情境视为一个让彼此共同学习的机会。 

若能做到上述三点,我们就比较能够用「学习者」的心智模式来推动参与原则的使用,以及面对这个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 

 

作者介绍 

黄意钧 

Ivan Huang,CPF 

 

Open Quest开放智慧引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睿问公司的核心引导师 

专业认证资格 

  • 国际引导者协会(IA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认证之专业引导者(CP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Facilitator); 

经历: 

  • 2015-2017年就读欧盟系统动力学硕士课程(European Master Programme in System Dynamics),获得系统动力学硕士学位(European Master in System Dynamics)及管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2013-2015年在Open Quest担任专案助理、引导师; 
  • 2012-2014年在台湾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担任助理; 
  • 2008-2011年在台湾大学就读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 2004-2008年在台湾大学就读生命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