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汇谈─对话的炼金术

作者│黄意钧

 

上一次的对话是多久之前的事呢?

 

会议室里,一群人在讨论组织营运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开始大家都很有礼貌与风度,但是随着议题渐渐变得敏感且深入,
会议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接着变成针锋相对,
此时整个团体分化成不同立场的阵营,各阵营不断重复捍卫己方论点,
并且指出对方论点的缺失,最终形成火爆场面,
虽然每个人都不断地在说话,但是沟通却难有进展、甚至根本没有发生!

您是否有和上述情境类似的沟通经验呢?又或者,您还记得上一次能完整聆听彼此想法,并且能够深入探讨、获得洞见的对话,是多久之前的事吗?

 

为什么我们无法好好对话?

对话(dialogue)的字根可拆解为「dia」(通过)和「logos」(字、意义),因此合并在一起指的就是「意义的流动」。为了让意义可以流动,「听懂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让对方清楚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必要条件;然而,我们很少真的听懂对方想表达的意思,甚至也没有做到让对方清础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我们只是在「说自己想要说的话」而已,这样的沟通方式与其称做「对话」,不如说是「独白」(monologue)。

除了「独白式」的沟通方式,人们某些思考特性也进一步削弱对话的能力,例如我们倾向假定自己是完全理性、对于事物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即使实际上只有半知半解;此外,我们也会假定自己拥有纯正的动机,而他人就未必如此,因此在自己的主张遭到反对或异议时,我们会倾向认定对方「不理性、不了解状况」,或是怀疑对方「居心不良」;再者,我们容易把自己的主张和自尊连结在一起,彷佛如果自己的主张「输了」,自己的自尊也会失去,这就激起了我们本能的「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让双方只是不断地在「闪避」、「寻找空档」与「反击」。最后,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我们很少能保有「觉察」,让我们在每次的沟通都落入同样的模式;即使厌倦了火爆的场面,也往往会为了表面的和谐而不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对话依然无法发生。

 

 

提升个人的对话能力

深度汇谈的功能可分为「个人」与「集体」两个层级。在个人层级,深度汇谈能够帮助提升沟通时的自我觉察能力,量子物理学家戴维‧波姆(David Bohm,1917-1992)把这种「觉察」称做「想法的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of thought)。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指的是对于肢体与躯干的位置与动作的感觉,以及对肌肉紧张程度的感觉,波姆曾介绍一个丧失本体感觉的女士的案例,该女士某天夜里感到被袭击而惊醒,而且越是反击,对方的攻击就更猛烈,直到她把灯打开,才发现是她自己在打自己。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缺乏本体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自知,而波姆则认为缺乏思考的本体感觉让我们无法察觉冲动、想法产生的过程。

 

以技巧带动对话深度

深度汇谈中有多种对话技巧,如果能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能协助对话深化。例如「激发性的聆听」(generative listening)指的是不带偏见、为了了解而倾听,「主张」(advocacy)是指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论点与推论过程,「探询」(inquiry)则是邀请对方厘清论点及推论过程。在众多对话技巧当中,「悬挂」(suspension)是深度汇谈的一大特色,它指的是将问题提出,让大家能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探索新的可能性。

 

创造性的对话过程

透过提升觉察、有意识地使用对话技巧,深度汇谈就能够在集体层次,让众人脱离「互较高下」的僵局,那种彼此都一直想要把自己的主张「复制、贴上」到对方的脑袋里,而能对议题做多方反思与探索,以发现新的可能。深度汇谈的动态比较像是「炼金术」,透过对话让彼此的主张交流互动,进而集体思考,形成新的产物,可被称为一种「创造性的对话过程」。

「集体思考」或许会让某些人担心参与深度汇谈会导致「去个体化」、「失去主见」,然而在深度汇谈的过程中,每个人还是保有在「个人」与「集体」之间转换的自由度,这就像是与他人一同筹备宴席,虽然我们和对话的伙伴一同煮出了丰富多样的佳肴,但是开宴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只挑自己喜欢吃的其中几样。

这就是深度汇谈,让我们看到了集体心智能够创造的无限可能!

 

引导者的结语

有些朋友问我们,学习团队引导的时候为什么要学习深度汇谈? 答案很简单,如果自己没有深度汇谈的修练,很难知道要协助团队往深度的理解与对话走,是甚么样的境界。引导者要从自己修练起,才能先做到不阻碍团队的对话,进而营造团队对话容器的广度与深度,让对话的过程更容易。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