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琼
1、序言
回想起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最难忘怀的是外婆的小院:安全、宁静、开放,我发现“引导的精神”一直在潜意识中,伴我成长,只是没有发现。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引导”,让我发现了“潜意识中的自己”。
2016年3月,我终于找到了人生使命:创建一个“不二”的世界(“不二”乃佛教用语,意为无彼此之别。),让我们彼此能够“看的到、听的到,感受的到,让信任不再难”。后来我非常幸运的遇到了驭势科技的老大,吴甘沙,一个对此观点有高度认同的 CEO,创新开放的文化,给予每个人足够的信任,权力下放,每个人都是自己公司的合伙人,以贡献评估每个人的价值而不是 KPI 等等。我们不仅是创业,更是创建未来的企业。
在学习引导课程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有过小小的成功和骄傲,信心满满;也有过失败和挫折,垂头丧气。我曾想过放弃,一度认为我可能没有信心再学习引导了,在引导力第三阶开课之前,我还在犹豫,是参加还是不参加呢?真的很纠结!最终选择硬着头皮去上课。
结果三天的课程结束后,引导再次给了我惊喜,我发现信心又回来了,充满了能量,以前的迷茫没有了,又看到了引导的真谛! 那就是“相信”,相信引导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相信一直陪伴你前行的人的力量。
很感恩一路陪伴我的老师和小伙伴们,如果他们,我可能根本没有机会看到!感谢 Laura、Shawn、Gail、Larry、Ivan,Frieda 、Eric 、梦铃、向荣、梅子、一 一,姜老师,波哥,甘沙,谢谢你们的陪伴、包容和帮助。最想感谢最亲爱的 Laura 老师,有的人的存在是为了让我看见自己的不足,而您是让我接纳不足的自己,并找到成为最好自己的能量。
2、回忆我的引导学习之路
开放空间激发我倾听内心的勇气
2014年7月,与开放空间相遇,为什么参加,除了好友推荐还有一个原因:非常好奇是什么让一个将近80岁的美国老太太如此有热情飞到上海较开放空间的课程? 参加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开放空间。
三天, 24小时被隐形的拉长了42小时。课程结束时, Gail 让我们画“我眼中的开放空间”,至今我都留存着这张画-外婆的小院。
在外婆的小院中,小是时候的自己做喜欢的事情,外婆静静的陪伴,给我做好吃的,不干扰,只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 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一放假就想去外婆那。就像画中写的:外婆是真正的引导者,而我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教育就是引导,保持中立,随时陪伴。
“开放空间”和“外婆的小院”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给予了参与者空间,引导师相信参与者有热情和责任并愿意去改变;引导师和外婆尊重这个空间,尊重空间中的每个人,尊重他们在空间中的所有行为。能量聚焦在哪里,改变就在哪里。当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开放空间的主题上,就会忘记谁是上司,谁是客户,聚焦的问题会被创造性的提出愿意落地的解决方案。
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孩子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激发了我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勇气。2015年6月,我毅然辞职,开始寻找自己人生中最想贡献的事情。
深度汇谈让我审视自己的言行一致
2015年7月,又是一脸蒙的来参加深度汇谈课程。我只能用魔鬼式训练来表达那次课程的感受。在过去31年间,一直坚信自己内心想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发现内心想的和表达出来的居然是不同的内容,甚至意图都发生了变化。左手栏的学习狠狠的给我一记耳光:我居然是言行一致的人!同样,我也看到了言行一致的一个伙伴,就如同看到理想中的自己, 当看见理想中的自己,却发现距离如此之远,让自己非常沮丧,觉得这几十年都白活了。
记得,Laura 在课程中做过一个生动比喻,每个人在团队中,就如同共同编织一个篮子。我的理解是:如果团队中有一些必须要谈的,因为比较难谈,或者不好意思谈,最终会成为篮子的梗,在遇到风雨的时候,很难说不会有变化或者断掉,篮子的沉重能力才是这个团队隐形的优势。团队是否愿意谈,是否有能力谈出,是在共同编织篮子,而不是破坏篮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自己就是编制篮子的人,现在不是理想中的篮子,我该怎么办呢?
课后,我重振旗鼓,将人生的历程重新回看,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假设和坚持的价值观。于是我对自己说:既然现在不是理想的自己, 这就是事实,那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庆幸31岁看到了理想的自己,那就朝那个方向努力就好。这句话让生命发生了反转,我开始不断的去学习,分享,训练自己言行一致。
引导力三阶让我更加确信引导的力量
2016年3月开始学习引导力一、二、三阶课程。课程中发生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引导的精神。
2015年我曾去荷兰,德国旅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下着大雨,我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时速120迈,我很好奇,下雨可以开这么快安全吗?而与之相反的是:最右侧货车却排着队只有40迈,他们干嘛不超车?后来才知道:因为德国的高速不限速,但是有要求,货车只能占最右侧车道。之所以不会超车,是因为在欧洲驾照很难考,同时考试考的不是倒车,开车这些技术,而是安全意识。比如在一个十字路口,有人,有车,有鸡,有自行车,你该怎么办? 我才意识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到了一定的层面,意识决定了行为,人们不会因为麻烦或者为了自己的便利去破坏规则。 我觉得这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
❝ 你一定会问,这个跟引导学习有什么关系? ❞
如果把企业的状态比做国家的话,初创的企业具有”贫穷国家特质”,即使是有巨额投资,都要从一穷二白起家,很多基础性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尽管招募到很优秀的人,但是文化和制度的践行,包括价值观共识践行都是需要时间的;绝大多数企业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质“,尽管有些“发展中国家特质”的企业发展很快,人们有一定的意识,也开始尝试新的方式践行价值观,但这不足以让这个企业立即具有“发达国家”的特质;而具有”发达国家特质“的企业,在价值观的共识,文化的落地,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制度的运行,管理层和团队的反思学习等,都呈现出了良好的状态。
同样的,一个具有“发达国家特质“的团队,开放的环境,足够的信任和自我反思学习,倾听能力都比较强。我曾清楚的看到过:一个团队,仅仅通过愿景使命价值观的三天 Workshop,这个团队的状态从“发展中国家特质”转成了“发达国家的特质”。
因为看到不止一个团队,每次团队都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所以我更加确信,引导可以带领团队快速进入“发达国家特质”最有效的方式。
3、反思——我踩到了引导的“坑”
2016年学完引导力二阶课程后,曾信心满满的想给公司团队进行一次“愿景、使命、价值观”的workshop,但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对引导工具和流程的一知半解,那次引导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几乎踩到了引导项目中所有的坑,我称之为“假象”。
被假象迷惑,哈哈,就等着踩坑吧。什么是假象呢?
假象1:流程是引导的核心。
这句话没错,可是如果只是这么认为,或者花大量的时间在流程上,那就等着踩坑吧。流程看上去是引导过程中的成果,但是访谈才是流程的输入的重要信息。访谈的准备、访谈过程以及访谈总结都会影响流程的质量。如果访谈准备的好,做访谈的过程中,引导的流程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访谈才是引导 Workshop 的重中之重,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假象2:引导适用于所有的场景。
当我们和Sponsor 沟通的时候,对方会提出很多要求,但是”要求不是需求“。需求决定了解决方案的方式,引导适用的环境包含了“集体的智慧”和”“充裕的沟通时间”,如果说相信集体的智慧,最终还是老大一人说了算,那就是假需求;看上去有充足的时间沟通,但是“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么重要的话题只有一天的时间来做,也是假需求。
解决问题不一定只有锤子,判断是否可以用引导: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结果是从参与的团队中来”。
假象3:Sponsor 的需求就是团队的需求。
作为引导者,你是否可以清楚的听到团队的声音和需求?当你听到的需求和 Sponsor 的需求差距较大,你会如何做?在这里,引导者不仅仅支持 Sponsor,更是支持这个团队发生改变。 引导者需要帮助 Sponsor 听到团队真正需求,并且重新判断是否要完成团队的需求?否则我们就是成为了团队的绑架者。
引导者的角色是助产士,而不是生孩子的人,问一下自己是为团队帮倒忙了吗?
假象4:我愿意倾听团队的声音,管理层从上到下都有这个空间。
在我学习了心智模式之后,才发现言行一致是多么难。我们小时候听父母话,上学听老师话,工作后听老板话, 80后有多人少可以有勇气说:“我跟你想的不同”。 有些时候,看上去是倾听你的声音,最终是为了引导你走向他们的选择。你是否也曾经被“假引导”伤害后,对“引导”存有偏见?
如果团队的老大不能”真倾听“,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意识到了,但是不愿意改变,那就再想想别的办法,不要”假倾听,伤害了参与者“。
假象5:主、副引导师,我们是一个Team。
学习引导的时候,看到的主、副引导师合作很好,那是因为合作很多年了,默契和信任已经培养出来了。 这是理想中情况,并不代表我们搭伙了,就可以成为理想中的Team。那绝对是假象,当你还没有合作多年的副引导师,或者给其他人做过副引导师,千万要做好准备工作。
主、副引导师的职责和期待,必须要明确。如果不能,那就做好一个人做完整个 Workshop 的心理和工作准备。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引导项目的挫折让我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每天都不再谈引导,也不再看引导的书,实际上是不敢看。在引导力第三阶开课的前一周我还在纠结是不是去上课,最后虽然选择去上,但说心里话,我当时是抱着失败的心态去的,硬着头皮去,心里想反正都这样了。
课程第一天后,我就活过来了。心里想:这简直就是精神治愈啊。我跟 Laura 老师说,三阶的地图帮助我梳理了思路,很多不理解都找到了答案。Larry 的亲身经历的的体验,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
一周后遇到了我的朋友 Seven,前同事,一年多没见。十分想念!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朋友,即使很久没见,见面总是掏心窝的说话,这次也不例外。神奇的是:她说出现在觉得很挑战的事情,我居然没有立刻给答案,而是问了一堆的问题,总结下了是几句话:现在是什么情况? 你理想中的情景是什么?这之间有什么潜在的障碍阻碍这个事情发展? 是真的障碍吗? 还没有等问你想怎么做? 她好像已经有思路了。第二天,她发来信息:亲,立项通过了,谢谢你昨天的引导。
另外一个微信好友“花儿静静的开”,一个 HR 同仁,遇到了一个比较头疼的事情,大家在微信群里给出了各种建议,而我自己开始保持好奇:发生了什么?大家什么感受?你们是怎么考虑的?你们想怎么做? 之后我们进行了差不多百条信息的沟通。谈完后,她说希望来北京一定要见见我!
课程结束后,Laura 在微信群中带我们温习 PSP 做个人的计划后,今年我的工作就都开始尝试,有意思的是,很多看上去超级难的工作都迎刃而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引导真的很神奇!坚持下去就一定有惊喜,光明就在前方!
5、后记
大家记得开放空间的四大原则吗?
-
- 出席的人就是对的人(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
- 发生什么就是当时只能发生的事(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 何时开始就是对的时间(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 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When it‘s over,it’s over.)。
该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想到就去做,一切都是最好的时机!践行引导精神,不要害怕失败,坚持就是胜利!
相信引导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只有相信,才会用最少的能量挖掘出巨大智慧,探索人生中最美好的自己。
郑晓琼,驭势科技人力资源负责人,公司践行“合伙人”理念:让每个员工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为他们赋能,最大化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工作之余,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开放智慧的开放空间、深度汇谈、引导力三阶等系列课程的学习。经作者同意,分享其学习引导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