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画—支持群体对话与思考的视觉实践

作者:黄意钧

 

 

缘起:会议中的视觉实践工作者

 

“说到会议,你会想到会议中的哪些角色呢?”

首先必定要有的是 “参与者”,此外可能还会有 “主席” 或 “会议主持人” 这样的角色。如果是对于会议有更多认识的朋友,可能还会想到 “引导者”(facilitator),也就是在会前设计流程,并且在会议中带领讨论,支持所有与会者针对他们所关心的重要议题能够有深入的对话、形成共识并形成决策的角色。除了上述角色以外,有时候你还可能会在会议中看到一个特别的角色,他们会运用艺术手法,把会场中所发生的事情转化为视觉图像,而且他们在某些场合甚至可能会比引导者更常见,例如你可能会在些大型会议或论坛看到他们的身影。在这些视觉实践工作者当中,有些人会把自己的角色称为叙画者(scribe),有的则是称自己为图像纪录者(graphic recorder)。

叙画的对话空间:Jayce Pei Yu Lee @Nauen, Germany

当我在以引导者的身份为客户带领工作坊时,有时候会与上述这些视觉实践工作者们合作。每次看到他们的工作情形,总是会让我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化为图像。幸运的是,今年三月中,好友 Jayce Pei Yu Lee 与 Crystal Huang 出版了一本视觉实践领域的重要著作《生成式叙画 — 21世纪的社会艺术》(以下简称《生成式叙画》),作者是资深视觉实践工作者 Kelvy Bird。她在书中不仅分享了她的实践背后的理论与框架,也分享了她的实践经验与反思,让我这个对于视觉实践感到好奇的门外汉,更能够了解她是怎么理解(make sense of)这个世界的。

在这篇文章当中,首先我会谈到 “什么是叙画” 以及 “叙画与图像纪录的区别”,接着我会介绍 “生成式叙画”。这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来自于《生成式叙画》一书,并且加上我个人的解读。在完成对于叙画的基本介绍之后,我会谈到 “如何学习叙画”,希望可以帮助像我一偏向逻辑思考、对于叙画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更快地上手,当中我也会试图拆解叙画的心理过程。

 

 

叙画、图像纪录与生成式叙画

 

 

在《生成式叙画》中,作者是这么介绍叙画与图像纪录的:

叙画(scribing):以文字与图画呈现人们的谈话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连结,藉此帮助人们产出新的洞见,进而能够促进学习、记忆以及支持决策。图像纪录(graphic recording):通常是直接将文字与图画配对呈现出字面意思,它的目的是镜像呈现并画出内容。

从上面的描述,我认为叙画与图像纪录最大的区别在于 “目的“。就创作内容而言,两者的基本组成都是文字与图画。然而,图像纪录的目的在于如实呈现人们的谈话内容,而叙画除了记录谈话内容以外,还希望可以发挥引发思考、引导对话的功能。

 

尽管如此,由于视觉实践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个领域在专有名词使用上的演变,我认为叙画与图像纪录之间在实务上的区别可能没那么黑白分明。例如2014年当我开始接触视觉实践时,台湾的视觉实践社群主要是使用 “图像纪录”(或 “视觉图像纪录”)来指称自己的视觉实践,直到《生成式叙画》出版后,我才比较常听到 “叙画” 这个说法。因此,即使一位视觉实践者用 “图像纪录” 来作为其专业的标签,他可能还是会有 “想要以图像纪录作品引导团体对话” 的意图,也就是说他的视觉实践可能还是会有叙画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 “生成式叙画”(generative scribing)呢?

当叙画者在工作时,他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模式,例如他可能会紧贴会议中人们谈话的内容,听到什么就把什么画下来;有时候他可能会把听到的内容进行诠释,进而组织成有意义的故事;此外,他还可能更进一步地凸显不同对话内容的关联,藉此帮助与会者对于他们所处的情境,有更为整体性的理解。

 

在上述这些模式当中,叙画者的主观意识,是在 “主动抓取” 场域中的所发生的事物或与谈话内容,并且呈现在画面上。

当叙画者处在生成式叙画的模式时,此时他的内在状态会变得和场域达成深度连结,并且让他的主观意识稍微 “后退一点”,不再是积极地想要把自己听到的内容或诠释出的意义呈现出来,而是让场域中 “想要被看见” 的事物以视觉方式呈现出来。相较于其他模式的叙画,叙画者在此模式所感受到的,是某个涌现于场域中的事物 “飞进” 叙画者,并且经由叙画者的画笔显现于世间

就像是一群人在进行“深度汇谈”的时候,由于人们之间的深度连结,有人可能会刚好说出别人想要说的话,或是发现自己想要说的话被别人说出来了。生成式叙画也是类似这样的状态,有些想法可能是潜藏在参与者的心中或底层意识而没有被说出来,但是却叙画者画出来了!

 

 

如何学习叙画 

 

在开始认识叙画的内涵之后,我发现要掌握叙画可能会有两个挑战,其中一个是“如何把想法转化为图像”,这包括线条、颜色、符号、图案的使用与搭配,另一个挑战则是关于引导的专业,也就是要能够聆听、判断场域中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人们的对话才能够持续推进。

对我来说,第一个挑战显然是比第二个还要大的。然而,在参加过 Jayce 与 Crystal 所带领的分享活动,以及看过不同的叙画作品之后,我的一个心得是:

要画出能够带来启发的叙画作品,画得 “美” 并不是必要条件。甚至有时候把图案画得 “太美、太可爱” ,反而比较无法带来启发。

此外,我也认为要克服前述两个挑战,拥有一套实践模型是重要的,因为这套实践模型不仅可以指引叙画的过程,也能帮助想要深入叙画的朋友有意识地深化自己的实践。

 

为了帮助有兴趣深入叙画并且与我有相似学习风格的朋友学习叙画,同时说明模型的重要性,我试着运用 ORID 的框架来解构叙画的心理过程,并且制成下表。

在这张表当中,第一个栏位是 ORID 四个不同的思考阶段,其中 O 与 R 相当于搜集信息,O 是观察外在世界,R 则是观察内在的身心反应;I 是消化理解从外在及内在搜集到的信息,并且提取意义;D 则是决定要如何作画。

第二个栏位则是针对每一个阶段所设计的焦点问句,藉此引导自身在叙画过程中的思考。这些问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读者对于叙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可能会设计出更细致的焦点问句。

第三个栏位则是关于模型在不同阶段需要发挥的指引功能,想要深入叙画的朋友可以阅读《生成式叙画》当中介绍 “实践模型” 的章节,尝试判断作者所介绍的模型是在哪个(或哪几个)阶段发挥作用。此外,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叙画方法论,也可以看看还有哪些其他的模型也能够支持叙画的过程。

 

 

结语

以上是我对于叙画的粗浅介绍,以及用比较结构化的方式阐述对于叙画过程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助像我一样偏 “理性脑” 的朋友靠近叙画的大门。对于叙画想要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朋友,如果这篇文章已经带给了你一点点启发,那我会相信你一定可以从《生成式叙画》这本书,获得更深刻的启发与收获!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