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者的修炼

作者│钟琮贸

 

引导者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然而,为什么说引导者的成长还是自我的修炼,而不只是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熟练?我把引导者的成长分为身体、头脑、心灵三个部分。身体与头脑好理解,那就是要去充实知识、去实践、去反思。对应到自我修炼的是心灵的部分。但心灵听起来有些玄乎,这 “修炼” 具体怎么理解?

 

在理解这件事之前,有另一件事要先了解,那就是 “意识”。

我们都是有意识的生命,而意识的本性是向内追寻 “我是谁”。“我是谁” 是每一个有意识的生命对自己的终极提问;对这个问题的追寻也是意识进化的历程。这一个历程我认为有 “念执”、“念放”、“我执”、“无我”、“如如” 五个阶段。它与引导者心灵修炼的关系是,达到更后阶段的人拥有更多层次的引导力。以下是我对几个阶段的体会。

 

第一阶段:念執

第一阶段的人活在念头里。意识会生发出许多念头。当念头浮现时,他对念头会有强烈的反应,会认同念头,被念头带着走。甚至,他不会意识到那不过是个念头,而会认为念头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那个念头。

比如说,第一阶段的人在做引导时,看到有几个参与者不讨论他所给予的题目。他第一个念头是 ”他们太不认真了”,然后立即气愤起来,冲过去指责他们,心里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这个情况在他心里所引起的第一个念头占有了他,他成为了那个念头。但真实情况可能是那些参与者并不是不认真,而是误解了题目。但无论真实情况是什么,他做出的这个举动本身都可能不是好的引导,甚至不是引导。

因此,第一阶段的人在引导时,容易跟着内心的评判情绪起伏,容易冲动或陷入执着。事实上,他很可能看不见念头的出现,也不知道自己被念头给占有了。无警觉的 “对念头的认同” 形成了干扰,而让他较难做到好奇、同理与中立,也就较难发挥引导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念放

第二阶段的人能把自己与念头区分开来。他不再是念头,而是有主见的 “我”。他能察觉到自己出现了某个念头,这份觉察让他有空间作其它选择,不一定要跟着念头走。

在上例的场景中,第二阶段的引导者有能力先打住自己的评判与冲动,以创造出心理空间,让他能刻意运用自己的好奇与同理心,平和地询问那些参与者正在发生什么事,再决定如何处理。如此一来,他就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继续帮助参与者。

由于第二阶段的人能够觉知到念头的发生,不会无警觉的去认同它们。所以,念头不再只是干扰,而可能是资源。他把念头的出现视作是一种直觉性的提醒,帮助他发现引导中需要介入处理的情况,但他又不会过度地被念头影响。

 

第三阶段:我执

第二阶段的人可以做到不认同念头,但内在仍会有自生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虽然能不认同念头,但仍持有对 “我” (即自己) 的认同,而免不了以 “我” 为中心来看待事物。因此,他们有时仍会有自己察觉不到的或抛不开的 “对”、“错”、“应该”、“不应该” 的细微执念。

由于这阶段的引导者已经基本能保持好奇与同理,所以在实施引导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然而,上述的细微执念在某些时候仍会影响他的引导。在上例的场景中,若参与者表达的是他们没误解题目,而是不相信这个题目能帮助他们,那么第三阶段的引导者的态度可能就僵硬了起来。因为,这个题目是他设计的,加上 “我执” 的存在,他就觉得这些参与者不认可他,甚至感受到他们在挑战他。接着,他在无觉察的状态中把自己放在参与者的对立面,从一位帮助者成为自己的捍卫者,急切地反驳,结果还可能与参与者吵了起来。

这里我举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特殊情况。第三阶段的人因 “我” 而存在的执着,通常在平时并不会表现得很明显。但尽管如此,“我执” 仍会在暗地里作用,而影响了他对参与者的尊重与信任。参与者相应地可能会感到这个引导者的能力很好,但总觉得似乎无法完全放心地信任引导者。”我执” 限制了引导者在存在层次上的影响力。

 

第四阶段:无我

第四阶段的人把 “我” 放下了。他不再是带着 “我” 的主观意识去查看念头,所以观看者消失了。如果说还要用 “我” 的概念来理解的话,“我” 已经成为了承载念头的容器,成为了场域本身。所有念头都在 “我” 之中起灭,因此这个 “我” 不再在意念头的影响,而能自在地让心象生灭。“我” 消失之后,他所自生的念头稀疏了起来,甚至消失了。但他拥有强烈的当下的存在感,而能持续专注于当下。

第四阶段的人做引导时,能自然的呈现为完全的帮助者。由于 “我” 的概念没有了,所以他完全为整体当下的需要而动静,不存在控制,只存在支持。在上例的场景中,纵使参与者直接向他表达不喜欢他给予的题目,他也能完全不产生防卫 (因 “我” 已不在),而能专注的倾听与理解,并且设法与参与者一起合作找出更好的题目或更适合的流程。他的反应不是 “有我” 的反应,而是 “无我” 的反应,直接、透明而纯粹。参与者因此而感受到巨大的包容,以及深层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从这个阶段开始,引导者不只在能力上影响团体,而且还明显地在存在的层面上影响团体。在不需要介入时,就算只是静静的陪伴,他也能自然的在场中形成温和宁静的背景存在。

 

第五阶段:如如

第五阶段的人从 “意识的活动面” 进入了 “意识的本体面”,他与意识本身的存在合一。也就是说,他的 “我” 即是存在本身。由于他不再以念头、评价、自我期待互动,所以他没有执着,没有期待,没有应该。他的存在变成一个低干扰、高稳定的场,这个场本身就足以影响他人。

虽然第五阶段的人可以做什么来引导,但纵使他不做什么,放手让存在工作,参与者也会自然地感到被引导。这是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就降低了场的熵,让混乱自动有序。表现在对人的影响上,他的存在会让人不自觉地开始自我整理与调频。在上例的场景中,引导者可能只是寻常的一声关心,参与者就照见了自己的纠结,而开始了新的思考。

若他需要说话,他的语言常常像是一面干净的镜子。由于他说话时是 “场” 在说话,所以能无阻碍地穿透听者的念头防线。参与者可能在未觉察中,意识层就发生了剧烈变化,而在事后惊觉 “我们经历了一场深刻转变”,却无法言说那是怎么发生的。

这阶段的引导者处在如如的状态,存在变得简单、安静而深邃。一方面,参与者在面对他时,照见的是意识本身,所以他的存在就足以促发一场引导历程。另一方面,他本身就是 “场”,在场中他的影响如空气般存在。参与者与他的状态共鸣,放下了障碍,允许了能量的流动以及事物的发生。这种在存在层次上的无心而应,无言而导,与可见的流程、技能属于不同层次,如道之运行,无可复制。

 

这五个阶段的经验对于引导者都有莫大的价值。纵使是引导者在第一阶段的 “念执” 的经验,也能帮助他了解与同理处于这个阶段的参与者的处境,而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对应到身体、头脑方面的成长,在心灵上成长到第二与第三阶段的人,就足以善用流程工具与即时介入,做很好的引导。

怎么在心灵这一方面提高自我的修炼程度?

我的建议是时时专注在当下,努力的去觉知你的内外在正在发生什么。同时要意识到,心灵的成长与身体、头脑的成长不同,关键不是 “我增加了 (学到了) 什么”,而是 “我放下了什么”。

你认为呢?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