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2018-11-28
作者介紹
作者:张静 Judy Zhang,OQ引导力二阶学员,资深的领导力咨询顾问、团队教练、培训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并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硕士课程证书。曾就职于UT斯达康、杜邦(中国)、财通证券、光辉国际等多家知名公司,担任领导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高级职位。喜欢下围棋。其人生使命是:成为爱的连接者,滋养生命,帮助人的成长。经作者同意分享其引导实践心得。
学习引导的缘起
我做咨询顾问、培训和团队教练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一些引导的方法,看到过一些引导使用的方式,感觉有用,也听说这东西挺好的,但又不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就对引导比较好奇,认为引导可以帮助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于是就打算学习一下。
选择OQ的引导课程
当我有学习引导的念头的时候,我就去问一些朋友,市场上哪家的课程好,你们选的什么课等等。因为市场上引导的课太多了,也搞不清楚哪家好。也咨询过几家的课程,有的课程号称能快速上手,可以很快在培训课上使用。后来听到朋友说,OQ的课程是市场上评价最专业、最系统的引导课程。所以我就决定选择OQ的课程。
也确实如同市场评价的那样,我上完OQ引导力一阶和二阶课程之后,我真的觉得OQ的课程是非常系统和专业的,教的东西蛮深的,不仅给同学讲“是什么”,还讲“为什么”,把背后的原理也讲得很多,很清楚。我听到好几位更有经验的做引导的同学说, OQ的课程是把背后的东西都讲透了。有人感慨地对我说,“你一开始就来OQ这就来对了”。
另外,Laura和Shawn老师都是非常用心的,课程内容很烧脑,可是练习设计很高效。老师们课上课下都愿意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是非常用心的在做传承,对于质量的把控也是非常让人放心的。我很愿意向别人推荐OQ的课程。
引导小白的第一次实践
今天分享的这个案例,是我在学完一阶课程后,在我的一个团队教练工作坊里,实践过的一次引导。
当时的背景是,客户感觉到人员流失的问题,就想让我来讲讲课,给经理们讲讲如何留住人才。我就告诉他们说,这些东西不是讲课能解决的,需要事先了解一下人才流失的原因,找到根源,所以就用了这么一个工作坊。
当时我也没告诉用户说要用“引导”这种方式,因为我觉得没必要给他们讲这么多概念,就把引导的部分放在我的团队教练工作坊里面了。
我的整个工作坊的做法是这样,上午半天讲课,讲如何激励团队,讲工具、知识,分享90后进入职场后遇到的冲击可能是什么,他们在乎的在哪里。讲了半天课,作为输入部分,开拓思路,理解不同人群需要,引发内部思考。
下午,我就开始做半天的引导工作坊,采用了ORID的方式。这些员工要走的时候,或想走的人,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让参与者把这些原话写下来。然后,就是过程中,他们表达的感受是什么,你们听了的感受是什么,想到了什么。接下来是背后的原因在哪里?最后讨论的是,我们作为管理团队,应该做哪些事情来改变这些现状?在组织体系层面、个人领导力层面分别应该做哪些改进?做出来之后又排了个序,形成了三个行动计划,是我们马上要做的事情。
整个过程我觉得ORID实际是个思考模式,会让思维更加系统化结构化,不容易漏掉一些东西。如果按我以前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我不会对O的这部分做的那么细,可能也只是问问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然后就马上去找解决方案了。
ORID的过程让学员把O的部分写的很细,很充分,让大家达成共识更容易。这个过程帮助团队的讨论更加结构化。
反思-角色转换的挑战
上引导课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引导师不能给答案,业务问题你又不是很懂,那么引导师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如何让客户觉得付钱请引导师的帮助是值得的?
实践之后,我的体悟是:我在做顾问的时候,有些问题是我比较清楚的,作为顾问就可以直接帮助解决。而有些问题是我也没有答案,但客户又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客户汇聚团体的智慧,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对话,来提升团队共识,也能帮助客户解决很多问题。
在我的客户里,有一半以上是非常成熟的公司,比如500强外企,他们的主要需求是团队教练和培训;还有一部分就是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民营企业,他们已经渡过了最早期的生存阶段,业务模式也已被验证,接下去就是要去通过团队扩张实现业务快速发展,可能要去引领一些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东西不能从顾问和培训师那里得到答案,这时候引导的方式可能可以帮上忙。
我有多重的角色,时常需要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有时候是顾问,有时候是培训师,有时候又是团队教练,有时候还可能是引导师。学习引导,对我来说,在我的武器库里又多了一种武器,可以更全方位地满足客户需求。
从顾问和培训师到引导师的角色转换,也是需要适应的过程。
在上引导课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角色演练的过程里,有时候就很想去干预,想去给些意见,这时候Laura反馈说,你要保持中立的立场,不要太表现自己。我这时候就很纠结,这个中立的度到底要怎么把握?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好像又没有贡献什么,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比较纠结的。
在这个案例中,我上午是培训师,整个过程又在团队教练中,我觉得还是会有角色混淆的地方,经常把握不好何时需要跳进去干预,何时需要保持中立的引导师角色。Laura建议说,下一次要跟客户讲的更清楚我们是在做什么。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案例上比较难做到讲清楚,因为客户也不太容易理解引导是什么。
或许将来,我要找一个更纯粹的引导场合去试试看,既不做培训师,也不做教练这个角色的时候,去做一次纯的引导工作坊,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给同学的建议
十八般武艺,多学一些本事在身上。作为一名培训师、教练和顾问,引导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十八般武艺吧,多学一些本事在身上,在现有的项目里就可以整合的去练习,等到需要的时候知道用这个武器就好了。
比如说,在某种情况下我就是专家,比如做能力素质模型的话题,那我就是专家,有可能我能给出答案,客户又急需,那我就给了吧,就不必要用引导了。但是有很多情况下,你不是专家,无法作为顾问给出答案,也无法作为培训师,或者说客户也未必希望从你这里获得答案,或者是他们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那这种情况下用引导就好了。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也就不纠结了。
学了引导之后,一定要找机会多练,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纯引导”的机会。我现在还没决定像Laura那样作为纯粹的引导师,因为我目前比较擅长的部分还是在团队教练和培训,我在做主要的业务类型的时候,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用到一些引导的手法,就可以使整个的效果更有效,促进大家的参与度,让整个团队有效性提升更好。
我的天性偏好关注人的方面,引导会帮助我去发展天生就不擅长的那部分,更关注任务和流程,这样可能会使我的能力更全面,而且引导的工具箱也大大丰富了我做培训和团队教练的方式。
最后,衷心的祝愿各位同学早日开启引导的旅程,更多的实践。一旦开始这段旅程,你会发现更多的惊喜,人生更加精彩!